我以前一直覺得我們應該讓自己舒適一些,但是后來我明白有一些不適有時并不是件壞事。事實上,你可以學會享受這種不適。
具體的方法如下:
我們為什么要拖延,主要原因在于我們要做事情令我們感到不適。所以,我們的頭腦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借口和誘惑,來促使我們去做更容易的、更舒服的事情。當我們把一件事情定義為“不舒適”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不想去做它,想方設法拖延到明天。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痛苦分解成1000份,變成可以忍受的程度,那么事情就變得容易了。我們可以制訂一個表格,叫做“戰勝拖延”。每次有想要拖延的想法的時候,就立刻去做,完成任務之后就在表格上+1,當完成1000+的時候,拖延的習慣就根除了。
我們不去健身是因為感到不舒適,但是如果每次有意識地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會逐漸提升自己的忍耐力,一旦養成一種習慣,我們會依賴于這種不適帶給自身的有利刺激,讓自己感到更有活力。
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會把讀書看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建立一個表格,每讀完一個章節就在上面寫上+1。逐漸養成習慣以后,改成閱讀一本書寫上+1,你會發現一個月你甚至能夠讀上5本書。然后閱讀會變得不再痛苦,而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事情。當你能夠跟別人談起你閱讀的著作以及你的看法,會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要培養早起的習慣首先要為自己設定一個早起的目的。而且這個目的會讓你很期待第二天的早晨快點到來。如果你是一個吃貨,不妨睡前準備好一頓豐盛的早餐食材,等早上起床給自己做一頓很好吃的早餐。
我給自己設定的早起目的是玩半個小時游戲(很神奇吧),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于是,如果我想要6點半起床,那么我會把鬧鈴定在6點,然后快速起床,開機時間我會搞定刷牙洗臉,然后熱一杯牛奶,一邊打游戲,一邊聽著英語廣播。通過這個方法,我將不適轉換為舒適,讓本來很難的事情變得容易而且備受期待。
讀書再多如果不寫出來,就不能成為自己東西。如果不能向別人說出來,就不能得到修正與反饋,也無法知道自己的觀點是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寫作是一個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將平時閱讀中的論點整理出來,加以思考,總結成自己的話語。這樣,邏輯能力和思考能力就會逐漸加強。當然,寫作是件比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緒,并且組織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而且,當你對著電腦的時候,還要排除各種雜事的干擾,這對專注力也是一種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