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化“九段”修煉
課程背景:
眾所周知,優秀的企業擁有大量的優秀人才。因為企業的發展主要靠人才驅動。每個企業都渴望通過創造條件通過外部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通過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確立從內部培養一批批優秀人才。衡量人才是否優秀或者卓越的一個標準就是看其職業化程度的高低,職業化程度越高的人才越能創造價值,因此身價也就越高。這也是企業為什么需要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從經理到職業經理人的蛻變呢?那就必須從職業化修煉開始,并且持續貫穿整個職業生命周期的始終。
課程目的:
本課程主要講述職業化“九段”修煉的關鍵驅動因素,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以實際解決問題為課程指導思想和出發點,遵循學習方法,吸收經驗,掌握精髓,刷新理念得原則,以經驗分享+互動問答等參與、互動、體驗的授課方式,幫助客戶解決職業化人才的修煉之道,有助于企業內部職業化人才培養,為管理者及員工踏入職業化發展之路奠定基礎。通過分享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強調方法工具實操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從而實現幫助客戶將管理經驗轉化為企業管理過程當中的優秀管理實踐。
授課時間: 一天(6小時)
授課模式:
經驗分享+互動問答+共同研討
學員收益:
1. 對職業化的基本概念產生深刻的認知;
2. 有助于員工繪制自己的職業化成長路線圖;
3. 能夠幫助員工樹立職業化發展的目標;
?4. 能使員工將職業化修煉與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相結合;
?5. 能夠促使員工進行職業化修煉的自我測評,找到職業化修煉的關鍵
??? 改進要素;
?
課程大綱
?
一、關于職業化
1. 職業化內涵
????? 是指以專業、商業、敬業為標準,以恪守職業道德為底線,以創造價值為
????? 宗旨,不斷自我完善以達到職業要求和標準的過程。
2. 職業化意義
1)??????沒有職業化就沒有執行力,無法確保戰略目標達成
2)??????職業化程度越高,管理者的身價就越高
3)??????職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4)??????職業化是一個持續修煉的過程
3.職業化標準
1)??????敬業——只有敬業方可贏得尊重
2)??????商業——樹立商業形象,呈現商業價值(遵守規則、信守承諾、價值交換)
3)??????專業——具備專業能力(理論、經驗、態度),只有專業才能贏得信賴
4. 職業化的宗旨
1)??????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2)??????實現職業目標的需要;
3)??????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前提;
4)??????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
? 案例一:一位走到“寶塔尖”的卓越經理人的自述
二、職業化的標準
1.??????????專業——職業技能
1)?????? 專業是理論;
2)?????? 專業是經驗;
3)?????? 專業是態度;
2.??????????商業——合作基礎
1)??????遵守規則
2)??????信守承諾
3)??????價值交換
3.??????????敬業——職業精神
1)???? 敬業是百分百的責任;
2)???? 敬業是對職業無限熱愛;
3)???? 敬業是對創造價值的持續激情。
4.??????????怎樣做到專業、商業、敬業(“九要九不要”)
1)?????? 要不斷學習,不要自以為是;
2)?????? 要精益求精,不要敷衍了事;
3)?????? 要專業九段,不要滿足現狀;
4)?????? 要接受檢查,不要消極抵觸;
5)?????? 要信守承諾,不要言而無信;
6)?????? 要創造價值,不要華而不實;
7)?????? 要清晰明確,不要患得患失;
8)?????? 要承擔責任,不要變相推諉;
9)?????? 要保持激情,不要不溫不火。
??? 案例二: 某著名職業經理人如何自毀前程
? 三、職業化修煉的九大認知角色轉變
1.???員工
2.???主管
3.???經理
4.???職業經理
5.???管理者
6.???領導者
7.???杰出領導者
8.???商業領袖
三、? 職業化的“九段”修煉階梯
1. 如何才能做到職業化,體現專業
1)??????????職業形象的樹立及規范
2)??????????職業技能方面的持續提升
3)??????????職業精神方面的持續弘揚
4)??????????職業道德方面的持續規范
?? 2、職業化九段修煉的核心內容
1)?????? 行為約束
2)?????? 技能提升
3)?????? 品德修煉
4)?????? 精神升華
5)??????贏得尊重
6)?????? 獲取信任
7)?????? 自主意識
8)?????? 境界修煉
9)?????? 人生信仰
??? 案例三:某優秀職業經理人的成功之道
四、? 職業化過程當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 1. ?職業發展出現瓶頸
?? 2、職業信任產生危機
?? 3、職業精神出現倦怠
?? 4、職業目標出現迷失
??? 案例四:某職業經理人如何走出職業“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