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要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學習、事業能成功,具備一個好性格是十分有必要的。
塑造一個人性格的最佳時期,就是童年時期。父母培養孩子以下4種性格,孩子長大后一定會知道感恩!
1、培養孩子自控力強的性格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疑問:兩個孩子,明明智商相差不大,為什么成績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孩子自控力的差異。
性格上自控力差的孩子,做事情總喜歡三分鐘熱度:寫幾分鐘作業,就想玩游戲了;讀幾首古詩,就想看電視了……上課時,他們也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剛上課幾分鐘,他們的思緒就飄到九霄云外去了。
而性格上自控力強的孩子,做事情會比較認真,作業做完、檢查完畢后才會去玩,課堂上也會比較專注地聽講,注意力集中,他們的成績自然會比較好。
父母不妨制定一張學習計劃表,粘貼在孩子的臥室,每天監督、督促孩子去完成,久而久之,當孩子形成習慣后(通常為21天以上),自控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
2、培養友善而不自私的性格
現在家里就一個寶貝,全家那么多的人寵著他,什么好吃好玩的都給他,所以孩子就理所當然的認為什么東西都是自己的。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后,不管在外面還是在家里,他的占有欲都是很強的,總喜歡把東西霸占了自己玩,也不會懂得分享。更有些孩子為了自己的東西,還學會去欺負比他小,比他瘦弱的孩子。孩子喜歡霸占東西,不愛分享,說明他的性格很強勢,不知道謙讓,如果父母不嚴厲地讓孩子改正,長大以后很可能變得性格自私,懶惰,啃老,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時刻創造條件啟發孩子學會用感激、感恩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先從感恩父母開始,比如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做事后要說謝謝等,通過這種小的事情、小的情緒讓孩子熟悉這種感恩的狀態,并最終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常言道:“施恩于人共分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家長要教育孩子,人生在世,要學會分享和給予,給予越多,人生就越豐富;奉獻越多,生命才更有意義。要培養孩子互愛互助行為,使孩子養成友善而不自私的性格習慣。
3、培養孩子有責任感的性格
有責任感性格的孩子,勇于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責任,長大后知道感恩父母及他人。
有些孩子做錯了事或考試沒考好,就會找各種理由來推卸責任,如:“都是因為爸媽不好!”、“都是因為老師出題太難了!”他們總想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不去分析自己失誤的原因,所以才會在同一個坑跌倒兩次、三次。
在性格上責任感很強的孩子,自然就不會這么做了。他們會承擔錯誤,誠懇道歉,下次盡量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這種孩子在長大后,也會對自己、家庭和社會負責,知道感恩。
父母不僅不能幫孩子包辦任何事,更要時常告訴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不能麻煩別人,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若得到別人幫助,要知道感恩。犯錯之后,也要勇于承擔后果,逐漸養成有責任感的性格習慣。
4、培養孩子勇敢堅強的性格
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們都喜歡他們能勇往直前、不輕言放棄。但有些孩子,遇到一些小事就逃避,慌張,嚷嚷著讓父母幫自己解決。
俗話說,“百煉成鋼,百折不撓”。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而隨著我們的老去,我們已越來越無力幫擺平孩子人生中的障礙。
所以,我們要從小鍛煉孩子堅強勇敢的性格,讓孩子學會吃苦,學會面對困難、挑戰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逃避。這樣,孩子長大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險阻,都不會忘了感恩父母和他人。
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懂得感恩,習慣于感恩,才會使孩子擁有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性格,當孩子遇到種種失敗、無奈時,都能勇敢的面對,豁達的處理。習慣于感恩,才能詮釋生命中的挫折與不幸,創造生命中的奇跡。否則,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更不會主動地去幫助別人。
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一手塑造出來的。孩子不知感恩,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失敗了,錯在父母本身。因此,父母一定要反求諸己,轉變觀念,以身作則,科學施教。自己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
知感恩,懂回報,明事理,成大器。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教育出孝順感恩的子女,愿孩子們都能體會父母的艱辛,知恩德,付諸行動。這樣的家庭才是最和諧、美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