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壓力過大,有些做父母的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父母整天把孩子關在家里,把電視機當保姆,與玩具、游戲機和小人書等為伴,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擔心與別的孩子一起會產生矛盾,甚至會染上壞習氣,打架斗毆。這就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明顯地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入學以后,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伙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經常爭吵打架,最后被群體孤立。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
1)家長多陪伴孩子
我們不是要求父母放棄工作全心全意的去照顧孩子,當然這也不可能做到。我們所要求的只是要父母多抽出時間去陪伴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人疼的,有人愛的。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游戲,當熟悉之后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游戲后父母都應比較夸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當他們這種被愛的需要滿足后,也許他們會去試著愛別人,回報別人,也許會體諒父母的難處,這樣孩子不但可以改正“打架”的壞習慣,而且他的孤僻性格也會逐漸轉變。
2)尊重孩子,有效溝通
面對孤僻性格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民主型的。給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并能接納孩子們合理的想法和建議。大家互相尊重,彼此體貼關心。只有尊重孩子,有效溝通,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孩子性格才會由孤僻變得開朗;學會尊重、善解人意,孩子才不會再“打架”。
3)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
對于性格孤僻的孩子,他們愛搗亂、愛逞能、愛打架,父母要糾正他們的這些行為,慢慢地讓孩子融入到集體之中。可以讓孩子獨自去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這都是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讓孩子一個人去,自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臺,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里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這樣,朋友越來越多,孩子的孤僻性格改變了,“打架”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