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現代文學史
孔慶東
目前中國高校的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基礎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全國上百路人馬數千名學者圍攻這30多年的文學現象,成果甚豐。而對該門課程的反思、總結與交流相對較少。本人試結合自己對這門課的接觸史,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談談對該課程的若干粗淺體會。
我20多年前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本科時,很早就決定要報考現代文學方向的研究生。其實從我自身的知識結構來講,我可能更適合學習古代文學。但一是我不想把自己最喜歡的事物變成自己的“研究”對象,所謂“愛者不究,究者不愛”,我寧愿把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放在枕邊、廁所作為我終身的審美慰藉;二是現代文學以其與國家民族的關系、與當代生活的關聯和在整個文學研究中承上啟下、左右勾連、內外交通的坐標位置更多地感召了我。給我們83級文學班講授現代文學史課程的孫慶升老師經常把一些沒有結論的“專業問題”透露給我們。他的講課風格在親切隨和中隱含著“問題意識”和“憂患情懷”。我們班的班主任溫儒敏先生那時還頗為年輕,經常到宿舍里來跟我們交流。他溫文爾雅的談笑背后顯示出的是對自己專業的強烈自負,他可以從他的導師王瑤先生開始,逐個評論每位現代文學老師的學術風格。這對我們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班里很多同學都大量閱讀現代文學作品,不少同學通讀了《魯迅全集》,有幾人還堅持閱讀《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動態》等書刊。現代文學方面的選修課,我們班都積極去聽,唐沅的茅盾研究、孫玉石的現代詩歌研究、嚴家炎的小說流派研究、錢理群的魯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等,都是我們在宿舍里討論的話題。我和幾個同學還跑到84級文學班--就是吳曉東、王楓他們班,去聽黃修己老師的基礎課。在這樣的氣氛下,我們班很多同學報考了現代文學方向的研究生。現在看來,影響本科生專業興趣的一是基礎課,二是班主任,三是與基礎課配套的選修課。我們教研室的青年教師近年來也發現,如果班主任熱情負責,多與同學交流的話,那么班里的“尖子”學生往往就會報考班主任所在的專業。其次,則報考基礎課講得最受歡迎的老師的專業。
后來我跟錢理群老師讀研究生期間,有意識地旁聽了多位本專業老師的基礎課,一般是聽兩三次。我發現他們并不是只在自己專項研究課題的方面講得深入精彩,而是更多地表現為對整個專業研究動態的全面把握,表現為整個專業知識的“淵博”。他們決不依賴任何一本現成的教科書來授課,再權威的論著,包括自己的著作在內,統統都列為“參考書目”。從授課中,學生很難判斷老師究竟是研究哪個方向的。所以學生聽的雖然是“基礎課”,但已經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難度,并非只是作家作品的羅列加時代背景的鋪陳。我后來接觸了某些其他院校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驚訝于他們對專業問題的隔膜和品鑒能力的平庸。經過了解得知,他們的現代文學基礎課,學的就是魯迅生于哪年死于哪年、寫過什么作品、分別都具有什么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等。我批評說:你們這根本就等于沒念過中文系!你們學的那些“知識”,隨便一個文學愛好者都可以在圖書館里查到,還用學四年嗎?我當時的批評可能年輕氣盛、尖銳刻薄了一點,但我想由此表達的是,基礎課跟基礎課之間,相差是可以非常大的,沒有學術研究和個人識見作為背景和底蘊的基礎課,那就等于中學語文課的文學史知識的延伸,既不能培養學生“史”的眼光,也不能培養學生“文”的感覺。后來一些到北大進修的現代文學教員印證了我的想法。他們說:原來你們是這么講現代文學的啊!怪不得我連你們研究生的文章都看不大懂呢。基礎打不好,必然影響向專深發展。目前一些研究生就是因為基礎薄弱而能力始終提升不上去,只好依靠現成的理論框架拼湊畢業論文。而畢業后從事其他工作的學生,對現代文學史中的許多問題也是一知半解,往往盲從網絡上的道聽途說。基礎課當然要區別于選修課,不能脫離基本的學術共識,但仍然應表現出一定的前沿性,這才是有價值有活力的基礎課。
研究生期間要有一次教學實習。記得當年錢理群老師在給86級講基礎課,我就代他講了茅盾部分,講的題目是《茅盾的矛盾》。我對茅盾本來比較感興趣,為了備課,我又重讀了幾乎全部的茅盾作品和當時能夠找到的茅盾研究資料。怎樣在有限的學時內既覆蓋基礎知識又保持前沿視角,是我當時思考的重點。錢理群老師點撥我說:以點帶面、由點到面。我就自己理解為“以問題統領知識”,在授課主體的獨立思考的學術性和受眾的接受縱深之間尋找一個適度的平衡地帶。我還與同年教學實習的黃心村、湯晨光、臧力等同學交流了經驗體會。這次講課實踐對我以后的教學研究,包括教科書編寫都頗有裨益。所謂“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前只是聽說,此后則是深味。基礎課教學,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學生都可能發出深度提問,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課前的充分準備,就可能造成授課遺憾。特別是現在的學生,信息渠道眾多,解構意識強烈,你講魯迅有學問,他可能說周作人更有學問;你講穆旦深刻,他可能說那都是裝孫子。所以,我現在授課,除了在假期提前準備就緒外,每次課后,就盡快準備下一次授課內容,而且授課當天一定結合所講內容翻看相關的最新研究動態。所以備課實際上成為一種“終身專業自我培訓”,使得講課內容能夠與時俱進,師生雙方都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