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務副總怎么當
——《和君視野》對劉宗斌博士的專訪
常務副總(COO,首席運營官)怎么當?請讀和君咨詢合伙人劉宗斌博士的最新專著《卓越運營》。
和君集團董事長——王明夫
《和君視野》雜志小編有幸邀請到和君合伙人劉宗斌博士來到和君人生如蓮茶室,就他最新出版的專著《卓越運營》做了一個專訪。
以下是訪談實錄:
小編:首先祝賀劉博士的專著《卓越運營》已經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先給我們介紹一下什么是卓越運營吧!
劉宗斌:先說“運營”,主要是指運營管理,特別是指對企業內部人、財、物、研、產、供、銷等各種要素的統籌運營。通俗地說,就是常務副總怎么當。而卓越運營,是一種卓越績效模式的統籌運營。
小編:哦,常務副總的主要工作,就是對企業內部事務進行統籌運營,這聽著還是挺抽象,您能再具體地說說嗎?
劉宗斌:首先,常務副總做為戰略執行者,他要負責把企業戰略進行總體地計劃分解、布置實施、檢查改進,也就是所謂“有計劃、有布置、有檢查、有改進”,這屬于企業運營機制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為了能使運營機制更為便捷、順暢地發揮作用,常務副總還要不斷地把日常工作流程化、制度化、表單化、IT化,也就是所謂“戰略組織化、組織流程化、流程制度化、制度表單化、表單IT化”,這屬于企業流程制度體系建設方面的工作。同時,還要推動企業不斷地改進創新。因此,小結來說,常務副總的統籌運營,主要在運營機制、流程制度體系、改進創新等三個方面下功夫。
小編:但是在很多小企業,并沒有常務副總,而像娃哈哈這樣幾萬人的大企業甚至就沒有副總。
劉宗斌:是的,現實情況總是千差萬別的,但統籌運營這項職能在任何一個企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過這項職能在很多小企業由老板親自兼任。而在一些大中型企業,又往往是董事長負責戰略管理、總經理負責統籌運營。娃哈哈沒有副總,就是由宗慶后本人親自負責統籌運營。
小編:現實中的常務副總,都會有哪些困惑,而您的《卓越運營》給予了怎樣的解答呢?
劉宗斌:坦率地說,現實中的常務副總每天都有很多困惑,一本書不可能包醫百病。這本《卓越運營》,主要還是從管理技術上,就流程制度體系、運營機制這兩個方面提出了更切合實際、更省力的解決辦法。
首先,從流程制度體系來說,如何為企業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現行理論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造成普遍的“兩張皮”現象。而我創新性地提出了組織流程的框架設計方法,以系統梳理流程、優化組織結構;并以此為框架導入各種先進管理標準、模式、方法,可以一體化整合多重管理體系,避免“兩張皮”現象。
其次,一般說到運營機制,人們的思路往往局限于“計劃、預算、考核”,但這主要依賴企業領導從上至下的縱向推進,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無法規避“大公司病”。喬布斯就曾說過,大企業的員工往往只對流程制度負責,卻不對最終產品和客戶負責。
我基于大量成功案例的研究,總結出“縱、橫、內、外”等方面的運營方法,使企業運營不再局限于“計劃、預算、考核”的縱向推進。
小編:這“縱、橫、內、外”的說法倒是非常有意思。“縱”是指縱向推進,那么“橫、內、外”又分別是指什么呢?
劉宗斌:這里的“橫”,是橫向咬合,是把市場機制導入企業,形成橫向咬合、自行調節的壓力傳導機制。這不僅意味著,給企業運營增加了一個橫向的推動力,大大減輕企業領導的壓力;而且是一種把大企業做“小”方式,能有效規避“大公司病”、激發員工創業活力。這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創立的阿米巴模式和張瑞敏創立的海爾市場鏈模式。
這里的“內”,是內部精益,是指在公司內部推行日本豐田公司創立的精益生產方式,這能給企業減少浪費、提高利潤帶來驚人的效果。
這里的“外”,是外部整合,是把企業外部的供應商、經銷商進行供應鏈式的整合,進而降低核心企業的系統運營成本、加快整條供應鏈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這也是小企業快速做“大”的一種方式。
全書目錄及邏輯結構如下圖所示:
小編:您剛才提到的卓越績效模式,是不是指源自美國國家質量獎評審標準、后來世界各國質量獎評審紛紛參照的一種管理模式?據我了解,我們中國也參照這個模式,頒布了國家標準《卓越績效準則》,中國質量協會設立了全國質量獎、國家質監總局設立了中國質量獎。
劉宗斌:是的,看來您對卓越績效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呢!
小編:那么您的《卓越運營》和《卓越績效準則》是個什么關系呢?
劉宗斌:《卓越績效準則》畢竟只是評審準則,不是實施方法。企業在導入卓越績效績效模式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困惑,特別是在管理體系整合、管理方法整合等方面。
《卓越運營》遵循了卓越績效模式的理念和框架,但并不是《卓越績效準則》的解釋或展開,而是從企業運營的實操角度,系統整合了卓越績效準則、內部控制規范、ISO9000族標準、精益管理、深度營銷、市場鏈、供應鏈等各種管理模式,以幫助企業高管、咨詢項目總監完成企業運營的系統思考,為管理人員、咨詢師提供有關企業運營的完整知識體系。
小編:一般提到運營管理,大家往往會想到制造業的運營管理。您這本書也是針對制造業的么?
劉宗斌:你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以前面試求職的MBA畢業生,問起運營管理方面的問題,往往都局限于制造業的生產管理。最初只以為是個別人的問題。但面試了許多人都是這種情況,當時就意識到,這應該是現行教材的問題。所以這也是觸動我必須得出這書的真實動力!
我讀博士時,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對導師說有必要創立一種通用于所有行業、各種規模企業的運營管理理論。導師當時很驚訝地問我:“那你豈不是要把所有行業都給研究一遍?”,我說:“那不可能。即便我有那天才,也沒那功夫。我的底氣,來自于卓越績效準則、ISO9000族標準、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這些標準都是適用于各行各業的運營管理指導標準,且已風行全球。”
小編:據我了解,精益生產方式從1950年代開始創立,但直到1970年代才得到廣泛重視,主要緣于當時的石油危機。中國經濟經歷2007年的金融危機之后,也將從高速增長轉入穩定增長,多數企業面臨很大困境。您是不是認為,中國企業也必須從現在起,切實狠抓管理?
劉宗斌:您說得非常對。從今往后,企業的用工成本、環境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外部競爭也只會越來越激烈,必須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才能生存、制勝。同時,中國企業經歷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是依賴機會、資源和后發優勢,但在管理上普遍很粗放,因此改進空間是很大的。特別是組裝型制造業,僅僅是導入精益生產,就能在一年內提高效益20%以上。
小編:感謝劉博士接受我們的專訪,在這里也邀請讀者朋友們一起分享劉宗斌博士的最新專著《卓越運營》。
《卓越運營》作者劉宗斌簡介:
劉宗斌,管理學博士、國家注冊高級審核員、全國質量獎評審員,曾擔任北京質量獎評審部長。1995年至今已為數百家企業提供認證審核、管理咨詢服務,多次獲得省部級管理創新成果獎、優秀論文獎,著有《國際認證標準管理體系文件簡約化》、《卓越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