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馬云>雷軍?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
劉宗斌 和君集團合伙人
(一)新舊模式的十億對賭
談到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就不能不談到小米、不能不談到雷軍和董明珠之間的那場十個億的賭局。在這場賭局中,董明珠說:我們堅守了傳統的模式,再把馬云加進來,世界就屬于格力,你(雷軍)只有一半不行的。
這就提出一個疑問,董明珠+馬云是不是就能干過雷軍?
(二)互聯網對企業的影響深度
事實上,互聯網對企業的影響深度,大致經過這么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傳播層面的互聯網化,即網絡營銷,通過互聯網頁面展示產品、品牌,這個階段主要以新浪、搜狐、百度為代表;
第二個階段是渠道層面的互聯網化,即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渠道實現產品銷售。這個階段主要以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亞馬遜為代表;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企業對互聯網的認識和應用,還只是把互聯網當做工具、渠道的第一或第二階段。董明珠說她“堅守傳統模式再把馬云加進來”,其實也就是把馬云單純理解為一個互聯網渠道。
第三個階段是供應鏈層面的互聯網化,即業務互聯網化,通過互聯網優勢整合供應鏈并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包括各種團購、訂制化生產、工廠直銷等,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海爾集團。
第四個階段,是價值鏈層面的互聯網化,即企業互聯網化,這就要求運用互聯網思維對企業的組織、流程和經營理念全面互聯網化。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小米。
當然,也許會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太玄了吧?!!是的,最初我也不明覺厲。這里,可以看一個古代的案例。
馬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工具。在馬鐙發明之前,戰場的主要武器是戰車。馬鐙出現之后,如果堅守戰車模式,也就是讓人騎在馬上駕車,效率也會有所提高。但我們現在知道,這是很可笑的。
古人發明了馬鐙,并沒有把馬鐙僅僅當做工具,而是上升為馬鐙思維,不僅開啟了騎兵模式、替代戰車模式,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還由此在歐洲形成了騎士制度。
因此,每一種創新工具的運用,都應上升到思維層面,進行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工具效能。互聯網的運用,同樣應當這樣,也必須這樣。
(三)互聯網思維是什么?
那么,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么東東?相比傳統思維有什么樣的優勢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分別說明,即
第一,用戶思維VS客戶思維
首先,用戶思維顛覆了傳統商業邏輯。
傳統商業邏輯基于客戶付費,這一點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卻是基于免費用戶。通過免費、補貼、成本價等手段,爭奪用戶,進而擠跨競爭對手。這方面,我們可以看看淘寶是怎么通過免費干掉eBay的。
剛才的短片中提到,“馬云把所有的賭注,押在用戶數量的增長上”。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正是在海量用戶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贏利模式。包括:
★基礎免費、增值收費:例如在剛才的短片中,淘寶免費提供用戶登錄、自行交易等基礎功能。但因為淘寶上聚集了海量用戶,光是賣衛生巾都有一萬多個商家,使得淘寶商家在網上有廣告、中介需求,淘寶可以收費提供這些增值服務。
★短期免費、長期收費:例如試用免費、使用收費;
★此處免費、他處收費:例如用戶搜索免費,客戶競價排名收費;
★硬件免費、服務收費:例如收三年服務費贈送手機。
其次,用戶思維要求以為用戶中心再造運營體系。
傳統企業運營,雖然強調“以客戶為關注焦點”,但在實際運營中,企業只是在營銷、服務環節和客戶發生關系。而在互聯網模式中,企業不僅要把用戶轉化為客戶,還要引導用戶全面參與企業的研發、生產、監測、營銷、服務,以用戶為中心再造運營體系,小米黎萬強所著的《參與感》對這方面做了很好的闡釋。
第二,迭代思維VS成品思維
在工業時代,產品以硬件為主,更新換代的成本很高。企業通常是研發、生產出成品,推銷給市場,是一種成品思維。但在互聯網時代,更多的是軟件產品,軟件產品在客戶端的更新換代,無論對企業還是對用戶,基本都是零成本。這就促使企業必須拋棄成品思維、建立迭代思維。
所謂迭代思維,是指從產品的基本功能、甚至是最初創意,就推向市場,和用戶共同研發,一代一代地快速推出更完善的新版產品。
例如Facebook,第一版主要目的是幫哈佛學生找男朋友或女朋友,只花了一兩個星期的時間編程上線;又比如eBay,最初只是程序員為喜歡收藏的女朋友建的一個交流網站。
第三,大數據思維VS經驗思維、批處理思維
在工業時代,缺乏大數據的技術支持,各種管理、決策所能依賴的數據分析不足,更多依賴經驗和直覺,進行批處理,沒有辦法做到精準、個性化地處理。
所謂大數據思維,是企業通過對內部和外部海量數據的整合及自動挖掘,實現精準管理。
第四、平臺思維VS雇傭思維、自營思維
工業時代的企業管理,存在以下兩方面的悖論:對內管理,是一種雇傭思維,追求對員工的管控,但難以避免“大公司病”;對外擴張,是一種自營思維,追求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但規模擴張會把自身變成沉重的負擔。
因此,張瑞敏認為,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用戶越來越個性化的互聯網時代,企業必須把組織打造成員工創業平臺,才能真正激發員工活力,更好地為用戶服務。也就是所謂“用戶個性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
第五、跨界思維VS競爭思維
傳統的企業競爭,基本上都是同行間的競爭,而同行之間畢竟是可以跟蹤、研究的。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生存必須為自己的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勢必會發生跨界競爭。例如,馬云為了給淘寶用戶解決電子支付的安全隱患,不得不推出支付寶,并且衍生出余額寶,客觀上打劫了銀行。所以馬云放出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四)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
互聯網思維怎么落地呢?怎么進行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呢?
在互聯網時代,要實現商業模式創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在運營模式層面,做好O2O的系統規劃。9.67這其中的關鍵是要解決好線上電商、線下店商以及后臺供應鏈等三者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利益協調;
第二,在營銷方式層面,開辟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做法,完全不同于傳統營銷,這需要組建專門團隊、組合線上產品、整合各種渠道、做好組織推廣等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三,在客戶層面,做好用戶經營。經營用戶的目的,不僅在于把用戶轉化為客戶,還要引導用戶成為企業的口碑傳播者、研發人員、生產人員、服務人員、監測人員;
第四,在產品層面,做好產品創新。應確立產品智能化、方案化、數字化、個性化的創新方向,并建立快速迭代的研發流程、平臺化的組織方式、追求卓越的創新機制;
第五,在精益生產的基礎上,導入大數據,驅動精準管理。這需要整合企業內外的海量數據,通過業務導向,借助云服務,建立分析模型;
第六,在運營機制層面,做到管理平臺化,包括內部平臺化、外部平臺化。
(五)新舊模式的對比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對新舊模式做個對比:
在市場基礎上,傳統模式是付費客戶,互聯網模式是免費用戶,對傳統模式具有顛覆性的力量;
在產品研發上,傳統模式是成品思維,研發周期長、風險高、成本大;互聯網模式則是用戶參與、快速迭代,大大降低了研發周期、成本、風險;
在營銷方式上,傳統模式是渠道為王,但渠道成本通常占到銷售額的40%甚至一半以上;而互聯網模式則是直面終端、精準推送,和用戶的距離只是一個鼠標,而且用大數據可以做到精準推送;
在贏利方式上,傳統模式是一錘子買賣;而互聯網模式則是全案服務、持續贏利,企業提供的不僅是一個產品,而是整體解決方案,并且持續地提供服務、持續贏利。就像你買了一塊電表,電力公司并不指著賺你一塊電表的錢,而是會持續地收你電費。
在員工管理上,傳統模式是雇傭思維,老板發工資;而互聯網模式則是老板為員工搭建創業平臺,員工自己掙收入;
在運營管理上,傳統模式是靠經驗,互聯網模式則是靠大數據,進行精準管理;
在競爭對手上,傳統模式是你可以跟蹤、研究的同行,互聯網時代則是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蒙面人,跨界打劫。
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不是傳統模式+互聯網渠道那么簡單,這么來看的話,董明珠+馬云能干過雷軍嗎?那就讓我們一起,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