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管理》7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內容: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
禮樂管理-不戰而勝
禮是什么?樂是什么?
禮是天地之序也,樂是天地之和也。
天地的秩序,人事的和諧都包含在其中可見懂得禮樂之重要意義。
還記得孫子的教誨嗎?上兵伐謀啊,管理者深知禮樂的教化作用會讓你不戰而勝。
如果天地都沒有了秩序,黑天白天想什么時候來就什么時候來,春夏秋冬高興什么時候走就什么時候走,你會感覺很好嗎?很愜意嗎?我看是非常痛苦,甚至生死攸關才對啊。
氣候變化關乎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福祉,面對大自然的懲罰我們驕傲的人類就像犯了錯的小學生,但知錯就改體現了我們的品質卓越。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前幾天剛剛結束的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就說明了這一點,世界各國經過艱苦努力最終達成了一個減少碳排放的有“雄心”的“巴黎協議”。這也是對地球對老天的一份厚禮吧。像法國總統奧朗德打給習近平主席的電話中說的那樣:中國為此次“巴黎協議”的達成做出了突出的重大貢獻。中國是禮儀之邦可謂名不虛傳啊。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玉帛:指古代舉行禮儀時使用的玉器,絲帛等禮器禮品。
鐘鼓:古代樂器。朱熹說:“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這說明禮樂之可貴在于在百姓中提倡“敬”,“和”。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擺玉帛,敲鐘鼓,而忽略了它的深刻內容,那就失去了禮樂本來的意義與作用了。可見禮的深刻的內涵是敬啊,樂的深刻的內涵是和啊。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
再說說音樂好像天生具有讓我們人類治療痛苦化愈憂傷,追求歡快幸福的作用,否則我們的遠祖為何聽見鳥叫溪流就會歌唱載舞?看見風起云涌就會鐘鼓磬鳴?
現代的音樂能朔造品格滋養心靈鼓舞士氣陶冶情操,像抗戰救亡時期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等,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為國捐軀的壯士豪情。古老的詩歌都是唱出來的,像《詩經》,所以說:音樂是有聲的詩歌,詩歌是無聲的音樂。我們去聽聽圣人是怎么說是吧。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
生活處處不音樂,讓我們徜徉在這美妙悠揚的旋律之中去好好領悟感受美好人生吧。(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