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心理學教授
中國全民健心網首席專家
肖漢仕
摘要:全民健心工程的科學與持續實施,必須有一定的條件作為保障。包括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各級政府重視,各個部門盡責、有專業人員實施、人們積極參與、各個方面配合。
關鍵詞:全民健心工程;保障條件
全民健心工程是指從全民的心理需要出發,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多種途徑以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實踐活動。其具體目標是提升十種心理能力:即性格修養能力、自我激勵能力、理性認知能力、調適情緒能力、應對挫折能力、自我監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積極應變能力、自我開發能力、獲取快樂能力,并積極防治有關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促使人們的心理健康逐漸優化以求達到十種狀態:即性格完美、積極向上、認知合理、情緒適當、意志良好、行為適應、人際和諧、適應環境、自我實現、內心幸福這一理想狀態。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全民心理素質水平提高,心理適應良好、心理健康狀態優化,幸福指數提升;而且有益于家庭、單位、群體及社會的安定、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并將促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同時,將為我國的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心理基礎與內在動力。因而全民健心工程是一項利民、益社會的奠基工程。
要想使這一奠基工程早日得以科學實施并且能夠持續開展,使其具有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實現其目標,需要具備一系列基本的條件作為保障。
一、有科學的理論指導
任何一項實踐活動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科學性是健心工程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證其實效性和可持續性的基礎。為了避免這一實踐走錯路或者走彎路,也避免演變為形式主義。首先必需認真、深入研究,解決其基本的理論問題,以便為全民健心實踐提供一般的理論指導;同時還要在此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不同行業與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有關方面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要,探索出符合其特點,能夠滿足其特殊心理需要的可操作的具體健心策略,從而為不同行業與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健心實踐提供具體的理論指導。
在基礎理論方面,作為一項全新的實踐,需要明確全民健心工程的基本含義、主要特點,全民健心工程與其他相關活動的關系,實施全民健心工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全民健心工程對于居民個人及家庭、單位、社會的具體意義有哪些,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標體系由哪些構成,實現這一目標有哪些原則要求,基本途徑有哪些,健心工程的實際效果如何評估。這些基礎理論與實踐機制的解決將為全民健心工程的實踐提供基本的理論指導。
由于全民健心工程是面向全民,服務終生的工程,因此,在解決其基礎理論的基礎上,還需要為各行各業以及人生的各個階段的健心實踐提供理論和具體策略的指導。
從行業來看,全民健心工程需要向社會的各行各業普及,使其惠及全民。例如各級黨政機關、團體、各種類型的企業、各級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各類個體勞動者及無業人員。由于不同行業成員所處的社會地位、工作性質、工作及生活環境、文化水平有所不同,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刺激、工作壓力、生活條件、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水平、心理健康狀況、承受的心理壓力也不一樣,導致其心理需要的內容、重點自然也不一樣。并且他們可能獲得的社會心理支持,所能享受的心理服務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實施健心工程時,根據全民健心的基本要求,在遵循全民健心實踐機制的基礎上,還需要從其實際情況與心理需要出發,使其在具體的健心策略上有所不同。從而形成符合其具體特點,滿足其特殊心理需要的健心途徑與方法。
從人生不同階段看,處于嬰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臨終期的心理水平、心理特點、心理需要都有所區別,全民健心工程在貫穿于每個人終生的同時,在人生各個年齡階段的健心工程的內容、重點、方式、方法都應有所不同,健心活動的途徑、重點內容、具體方式與方法必須符合不同階段人群的特點與實際心理需要,從而增強健心工程的針對性,提高其實效性,更好地實現健心目標。
這些理論與實踐策略需要在健心工程實施前加以具體研究,形成能面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行業特點的健心策略,當然,也需要邊研究邊接受實踐檢驗,在具體健心實踐中繼續加以完善。
二、各級政府重視
政府的重視與決策是推動全民健心工程的重要條件。各級黨和政府決策者要充分認識到實施全民健心工程的重要意義,了解其現實必要性、緊迫性與可能性,并將其上升到戰略的層面,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無論對個人、家庭、單位還是國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國民個人來說,將增強其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狀態的全面優化,幸福指數的提升,從而為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與個體順利社會化奠基必要的心理基礎。對于家庭來說,家庭成員的心理素質水平提升與心理健康狀態的優化,將促進家庭的穩定、和諧與興旺。對于單位來說,有利于單位員工心態的優化、績效的提高、競爭力的提升。對于社會來說,隨著個體心態的改善將有益于社會心態的優化,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及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來說,國民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康的心態也有益于推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因而全民健心工程是一項利民、利家、利單位以及益社會、益國家的奠基工程。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具有多方面深遠的意義,而且也是現實社會的迫切要求。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需要滿足程度的提高,人們的心理發展、心理適應、心理健康、內心幸福等心理需求變得日益突出和強烈。社會劇烈變化、轉型一方面為人們自我實現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更加廣闊的舞臺,另一方面也使人們心理適應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進而給人們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威脅,要想興利除弊,客觀上要求國民擁有更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發展并保持心理健康。而當前人們的心理素質水平不盡如人意,心理能力有待增強,心理健康狀態亟需優化。要想全面增強全民的心理能力、預防和矯治心理問題,提升幸福感需要全民參與健心工程。同時,當前社會心態中的不良因素比較突出,焦慮、抑郁、不安、不滿、抱怨、浮躁情緒較為普遍,人際沖突及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由心理原因導致惡性案件時有發生,不利于社會安定、和諧的心理因素大量存在,這些不良現象需要通過全民健心工程來緩解。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不僅具有重要意義與現實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一方面,因為心理能力經過培養訓練可以增強,許多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健心工程得以預防或緩解,心理健康狀態可以不斷優化。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發展、心理適應、心理健康與幸福的心理需求通過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有望得到更好的滿足。
因此,不能將其視為奢侈品或裝飾品,全民健心工程已經是全體國民、各個家庭、各類單位以及社會與國家的必需品。應該像重視全民健身工程一樣重視全民健心工程,將其放到與全民健身工程同等重要的地位,盡快將其作為各級黨和各級政府的發展戰略,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并盡快出臺有關決策和具體文件,同時早日確定全民健心日。
政府決策部門應該順應這一形勢需要,充分利用有關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對全民健心工程的必要性、意義、目標、原則、途徑、方式、方法、組織管理機制、人才培訓、經費保障、機構設置等具體問題加以科學闡述并對各個方面給予具體指導。由于全民健心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門、單位、個人、專業工作者的有機配合,通力協作。因此,政府應該明確各個政府部門在實施全民健心工程中的具體職責與要求,基層單位的責任與應有的措施、居民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全民健心工程的研究者、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輔導員、心理咨詢者、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士的責任、任務、地位、待遇給予說明。在此基礎上,各級地方政府應從實際出發,提出當地實施全民健心工程可操作的具體舉措,并提供保障條件。
三、各個部門盡責
全民健心這一系統工程要想落到實處,需要政府各部門、單位、家庭、個人及專業工作者有機配合。首先是政府部門應該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有機結合本職工作積極參與全民健心工程。政府的主要職責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定文件,提出要求,科學領導全民健心工程;二是營造全民健心的輿論氛圍,引導全民主動參與健心實踐;三是積極優化社會心理環境以增加心理正能量減少不良影響;四是組織開展人際心理互助活動,開發民間心理幫助資源,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五是為專業心理衛生服務工作者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有關保障以調動其積極性;六是各個部門在制定政策、規章制度時真正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顧及相關對象的承受力與心理感受及行為反應,盡量減少心理傷害,做好心理受傷人員的心理輔導。特別是教育、衛生計生、宣傳、文明辦、文化、體育、財政、人事與社保、民政、公安、監管、環保等部門要各盡其責,其他部門也應積極參與。
教育部門是全民健心工程的重要場所,是促使健心活動惠及全民的有力保證。教育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從小樹立并強化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保健意識,根據年齡特點與需要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系統開展心理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心理的自我幫助,指導其學會心理助人并在必要時學會心理求助。在心理自助方面首先通過系統教育幫助學生要學會性格修養、學會自我激勵、學會理性認知、學會調適情緒、學會應對挫折、學會自我監控、學會人際交往、學會積極應變、學會自我開發、學會獲取快樂,還要引導學生將有關知識與方法運用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實踐之中,從而增強相應的心理能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此同時,依靠其心理能力的增強與社會心理支持與心理衛生服務幫助學生預防或解決相關方面的心理問題。促使學生逐步達到性格完美、積極向上、認知合理、情緒適當、意志良好、行為適應、人際和諧、適應環境、自我實現、內心幸福這一理想狀態。從而為畢生的心理健康、適應與發展、幸福打好必需的心理基礎。教育部門的主要職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抓好各級各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盡快普及向全體學生。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從幼兒園到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各個階段。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需要以及年齡與心理特點,確定不同的心理教育內容與方式方法,將促進心理適應、發展與心理問題的預防矯治相結合,將面向全體學生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將心理幫助與心理自助相結合。
二是學校的健心活動還要服務于全體教育者。一方面積極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優化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培訓提升教師開展健心工作的實際能力,掌握培育心理素質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實用方法,并有機結合運用于各自的教書育人活動。
三是學校還要通過家長會或家長學校等載體指導家長在家庭實施心理素質培育與心理保健,幫助家長樹立自我健心以及幫助孩子健心的意識,提高家長的健心能力,從而增加合力,減少內耗。
四是為全民健心工程提供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由于全民健心工程的科學實施需要大量的心理衛生服務的專業人才,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社會心理工作者、臨床心理學、精神科醫生等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培養與培訓,為健心工程提供人才保證。
衛生部門肩負著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與協調的重任。需要將促進國民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加強專業管理與服務的力量。我國衛生部門一方面負有本系統專業心理衛生工作的管理與服務責任,承擔精神病患者、神經癥等嚴重心理障礙患者的治療。另一方面衛生部門還負有全面組織協調實施全民健心工程的重任。因此,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加強行政管理與服務的力量,解決我國當前心理衛生工作管理與服務力量嚴重不足的局面。根據我國實際并參考部分國家的經驗,建議國家在衛生計生委專設立心理衛生司、省級設立心理衛生處、市級設心理衛生科,縣級設立心理衛生股,鄉鎮配備心理衛生專業人員。
在衛生部門內部,一方面加強精神病專科醫院與心理專科門診建設,將生物醫學模式與心理醫學模式及社會醫學模式有機結合,以滿足精神疾病患者與嚴重神經癥患者治療康復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心理疾病的積極預防,在健康教育部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配備,實施并指導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保健工作。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向社會普及心理保健知識,并與社會上的心理服務工作者合作開展心理評估與心理輔導,以便及時發現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心理障礙患者。同時,衛生部門要主動暢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及相關心理衛生專家與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單位的心理工作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以及社會大眾之間的聯系渠道,在指導其實施積極干預的同時,也有助心理疑似病人的轉介、診斷和治療。
計生部門要將提高人口素質與控制人口數量并舉。一方面是做好優生工作,盡量減少遺傳性精神病患者的出生。另一方面與民政及教育部門配合做好準父母的培訓。在發放結婚證或準生證時開展健心意識與方法培訓,幫助準父母及早樹立育心、護心等健心意識,做好有關知識與能力儲備。具體傳授孩子出生到進入幼兒園這一階段的嬰幼兒的心理素質培育與心理保健知識及實用方法,以便使全民健心工程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由家長實施,與學齡期學校的健心工程有機銜接。
宣傳部門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責任。一是大力宣傳全民健心工程對個人、家庭、單位、社會及國家的具體意義,形成全社會重視健心的輿論氛圍,幫助全民樹立并強化健心的意識;二是幫助人們形成有關的觀念,譬如“健身還要健心,健康才有保證”、“好心態 靠自己營造”、“心理互助 實現共贏”、“心理求助是正常人的聰明選擇”。從而營造出全民主動參與健心的輿論環境,調動人們心理自助、互助與求助的積極性。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普及健心知識,傳播健心方法。例如報紙開設健心欄目,電視臺開設健心輔導講座,電臺開設專家訪談,網站開設健心頻道,并支持健心方面專業網站建設,鼓勵人們利用微信、微博傳播心理正能量。從而營造出全民重視健心、積極參與健心的良好輿論氛圍。四是大力宣傳推介健心研究的成果與實踐經驗。
精神文明建設部門應該將全民健心工程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因為增強心理能力以提高心理素質是全民健心工程的發展性目標,而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的基礎,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不僅制約心理健康狀態而且制約著人們的社會適應狀況與道德適應狀態。因此,應該將健心工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之中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與核心價值觀教育、志愿者服務、學雷鋒活動有機結合。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幫助的對象由當前的未成年人擴展到全體國民;將人際心理幫助與心理互助作為精神文明建設與樂于助人的一項新舉措;將促進全民心理素質水平提升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將人文關懷的實際行動、社會心理環境的優劣、群體成員的滿意度、群眾的幸福指數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評估指標。
文化部門一方面要生產有利于國民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狀態優化的優秀讀本、網站、影視、游戲等產品,弘揚先進文化,優化社會心態,為人們提供心理正能量,增加積極影響;同時,在影視作品欣賞、文化娛樂活動、有意義的休閑、積極的興趣愛好培養中有機結合樂心、育心、護心,另一方面,加強黃色、暴力、賭博、丑惡、腐朽的影視、網站、表演、游戲的打擊,以減少其對心理健康的劣性刺激;同時加強對網吧、游戲廳、休閑場所的管理,減少未成年人對網絡、游戲、煙酒、毒品等成癮現象。
體育部門要結合健身有機滲透健心,將健身與健心有機結合,充分開發健身活動中的心理素質培養與愉悅心情的功能,在健身的同時健心,通過健心促進身體健康。
財政部門要提供經費保障。首先要根據需要安排必需的專項經費,用于這一工程實施所需專業人員的培養與培訓、科學研究、業務指導、宣傳教育、機構場所建設,購買心理專業服務,支持專業的心理干預服務、資助經濟困難人群接受心理服務,支持健心工程的公益性服務等。根據這一工程主要服務于人們健康的功能,國家應該規定從體育彩票利潤中安排適量經費用于健心工程,同時也應該從福利彩票利潤中安排一定比例經費用于精神病患者、弱智、嚴重心理障礙患者的經濟資助,以彌補國家財政的不足,為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提供經費保障。
人力與勞動保障部門,一方面加強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的培養,在大力增加數量的同時,嚴格把握質量,為社會心理咨詢服務提供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的合格人才,并做好心理咨詢人才的服務,幫助其解除后顧之憂。人事與編制部門要解決好心理衛生專業人才的編制、職稱、待遇等工作。
民政部門要關懷弱勢等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與心理需要,將心理幫助與物質幫扶有機結合。在進行物質援助時注意其心理感受,予以應有尊重;對存在心理障礙的服務對象要注重心理矯治。
公安、食品監管、環保等部門通過做好其本職工作,加強公共安全與食品安全、環境優化,為人們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公安等部門還要加強心理疾病患者,特別是精神病患者的管理與服務,及時發現高危人員,進行必要的跟蹤服務,預防傷人與自傷事件的發生。
共青團、婦聯、工會、殘聯、老齡委也應該積極參與健心工程,以工作對象為本,從其實際情況出發,加強人為關懷與心理疏導。積極邀請專家為所屬成員開設健心輔導講座,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普及健心觀念與知識,提高心理自助能力。同時指導并鼓勵成員開展心理互助,發現有心理困難的成員主動提供心理支持與轉介幫助。有關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知識的培訓,提升心理幫助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其成員,滿足成員的心理需要。
政府有關部門的主要職責 部門 | 主要職責 |
教育部門 | 重視心理素質培養、普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師生、家長健心 |
衛生部門 | 組織協調全民健心工程、完善心理衛生服務、加強心理障礙預防控制,指導社會健心 |
計生部門 | 加強婚育指導減少智障殘疾,負責入園前孩子家長的健心指導 |
宣傳部門 | 利用各類媒體營造健心輿論,樹立健心觀念、普及健心知識,推廣健心研究成果,宣傳健心經驗。 |
文化部門 | 優化文化產品,提供心理正能量,減少不良影響 |
文明辦 | 引導人際心理互助,引導推動各類單位健心 |
體育部門 | 將健心與健身有機結合,在健身活動中開發健心資源 |
財政部門 | 為健心研究與專業健心工作者提供經費保障 |
人事部門 | 提供健心工程管理與專業服務人員提供編制 |
勞動部門 | 提供數量與質量適應實際需要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并加強其管 理與服務 |
社保部門 |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人們的后顧之憂與心理壓力 |
民政部門 | 做好弱勢等特殊人員的心理幫助與經濟支持 |
公安部門 | 為人們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減少恐懼和不安全感 |
監管部門 | 加強生產與食品安全監管,增強安全感 |
環保部門 | 創造安全感與美感,提高幸福感 |
工、青、婦、老、殘 | 做好工作對象的健心工作,滿足其具體心理需要 |
四、有專業人員實施
健心工程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實踐,健心目標的實現需要采取多種途徑,而這些途徑的實施離不開專業人士的落實。心理衛生服務必須要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人們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保健方法需要經過培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傳授,社會心理支持需要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來指導,心理環境優化需要心理保健專家獻策。培養與培訓足夠數量及合格的專業心理服務人員,并調動其參與健心工程的積極性,是保證全民健心工程科學、有效、可持續地實施的前提條件。
這些專業人員根據其服務對象的廣泛性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咨詢者、精神病醫生。
(一)有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者普及健心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職責:一是宣傳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幫助教育對象樹立并強化健心意識,激發其內在積極性。二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與需要普及心理素質培養與促進心理健康的科學知識,傳授心理能力培養與心理保健的實用方法,提高其心理自助能力。三是指導教育對象進行系統的心理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質。四是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預防常見心理問題的發生。五是進行心理問題篩查及初步評估,及時發現心理與心因性行為問題。六是根據需要開展發展性與適應性心理輔導,幫助求助者更好地發展和適應。七是對力所能及的輕度的心理問題與行為問題實施輔導干預,幫助其恢復正常。八是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活動。九是指導教育對象開展心理幫助,形成人際心理互助。十是對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心理問題及時轉介給專業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等心理衛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專題心理輔導講座、個別輔導、活動滲透、實踐體驗等形式進行。
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向全民。首先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徹于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階段的始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水平、心理需要等實際螺旋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選用適合其興趣愛好的方式與方法,循序漸進地實現健心的目標,使學生走向社會之前就具備適應現實應有的心理素質,擁有健康的心態,為人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不僅各級各類學校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各行各業也應根據員工心理需要與職業崗位的需要進行心理能力培養與心理保健。在滿足其成員心理健康、心理適應與心理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實現組織的目標,實現成員與單位的共贏。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的受過一定培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各級各類學校需要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各級衛生部門的疾病控制中心也要盡快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面向社會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各單位需要配備專職或聘請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實施健心工程。
根據健心工程全面實施的需要,我國培養數十上百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于師范院校現狀和編制限制,需要將學校培養與在職培訓結合,宜從現有教育工作者挑選愿意且適合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經過培訓后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于心理學的研究或心理學教學,也不同于只為主動來訪者服務的心理咨詢服務。其專業知識與能力有其特殊性。在專業知識結構方面,在心理學專業方面主要需要全面掌握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教育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評估,還需要教育學、輔導學、哲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具有較強教育能力、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演講能力等。
(二)有合格的心理咨詢師矯治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師主要職責是為來訪者提供專業心理幫助,以緩解其心理障礙,促進其發展與適應。根據求助者問題的性質可以分為發展性心理咨詢與障礙性心理咨詢。其中的發展性心理咨詢主體是幫助求助者更好地發展,更快地適應,實現錦上添花。障礙性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偶爾遭遇心理困擾的求助者,多為暫時的適應困難,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但并非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詢師既可以為應聘的具體單位提供專業心理咨詢,也可以在社會單獨開業為社會提供專業心理衛生服務。
心理咨詢服務的潛在對象較多,隨著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人們觀念的改善,病恥感的緩解,這一需求將會擴大。因此,需要大力加強心理咨詢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與服務能力,增強心理服務的實效性與科學性。為了提高心理咨詢水平,更好地滿足來訪者的心理健康、心理適應與心理發展多層次的心理需要,現有的心理咨詢工作者要主動適應促進心理發展與心理衛生兩種模式的需求,形成自身的專業特長,促進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同時,建議從現有的心理咨詢師選拔一部分真正熱愛心理咨詢事業,具備從事心理咨詢的素質,具有一定咨詢經驗積累,具有從事中度心理障礙矯治能力的心理咨詢師經過進一步提高培訓,根據一定標準為其頒發一級心理咨詢師甚至高級心理咨詢師,授予其單獨開業資格,促進心理咨詢的職業化。同時,有關部門應該通過給予經費支持、提供場所、稅收優惠等支持,并解決其職稱、地位、待遇等后顧之憂,從而吸引一批優秀心理工作者投身心理咨詢服務事業,成為全民健心工程的專業骨干。
(三)有高水平的精神科醫生矯治心理疾病
精神病醫生是受過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科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員,其主要職責是幫助嚴重心理疾病患者,如神經癥、精神病患者康復。采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理論,實施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這方面的人才專業化程度高,培養周期長,需要國家教育與衛生部門加大培養力度,加強精神科與臨床心理科高水平人才的培養與培訓,以緩解當前這些人才數量上的嚴重不足。同時,要提高其職業地位,妥善處理醫患矛盾,維護其尊嚴,提供應有待遇保障,以維持這一專業隊伍的穩定性并調動其積極性,更好發揮心理醫生與精神科醫生在全民健心工程中的專業作用。
五、人們積極參與
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各種心理他助必須通過心理自助才能發生作用。無論是心理素質的培育,還是心理問題的預防與矯治都需要主體的積極性與自覺行動,否則社會的心理支持與心理服務再完善也難以發揮功能。這就需要每個人積極參與心理自助與心理互助,同時合理利用他助。
一要有健心的積極性。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面向全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與全民的主動學習。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對自身的身體健康、社會適應、自我實現及幸福的實際作用,真正認識到參與健心、接受健心服務是自身的內在需要。將有關觀點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如“心態好壞制約成敗”、“學會健心,受益一生”、“好心態靠自己造”、“心理求助是必要時的聰明選擇”等。從而認識“我應該”具備相關的心理能力,擁有良好的心態;“我需要”通過參與健心活動來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激發出“我一定要”健心的強烈動機,相信自己通過健心實踐心理能力會更強、心態會更好,將信心轉化為健心的計劃與有目標的、長期的、主動的健心行動。
二要擁有健心的智慧。通過各種途徑虛心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保健指導。包括認真聽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或專題心理健康輔導講座,閱讀有關心理素質培育與心理衛生相關方面的書籍、瀏覽專業性的健心類的網站及微博與微信、欣賞心理方面的影視作品、聽充滿心理發展正能量的故事、吸取他人的慘痛教訓、學習別人健心的經驗,通過這些學習途徑加上自我實踐中的體驗,不僅成為這方面的有識之士,而且具備相關的知識掌握有關的具體方法,成為這方面的有能之士,將知識運用于日常的健心實踐之中成為有為之士,從健心實踐中體驗成長、成功,享受其樂趣,成為有趣之士。
三要付諸健心的行動。準確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質水平,發現自己心理能力的強項與弱項并揚長補短或者揚長避短。將健心實踐生活化,有意識地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交往、生活、娛樂、休閑、鍛煉等活動中利用一切條件和機會來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成為自己的心理培育師與心理保健師。經常自我評估或求助專業人員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心理異常;盡力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自我調適不當心態與過大的心理壓力,控制不良行為。在自己無能為力時積極利用社會的心理支持資源。在必要時坦然地尋求心理咨詢、精神衛生等專業工作者的幫助。
四要參與心理互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而為地向他人提供心理幫助。在人際互動中尊重、理解、包容、鼓勵、欣賞、感恩、悅納、同情、關心、愛護以及合理的開導、提醒乃至善意的批評等。積極優化自己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的語言與行為,盡量避免或減少對他人的心理傷害。在心理助人的同時獲取他人的心理幫助,實現共贏。
五要必要時主動求助。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偶爾遭遇心理困難,當然首先要盡量依靠自己調適解決。但是當自己無能為力時,要除掉顧慮,坦然地主動向可以信賴的親友尋求心理支持。當其愛莫能助時,就應該及時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或精神病醫生尋求專業的診斷、咨詢與治療,以免惡化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六、各個方面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心理適應與心理發展需要的滿足除了自身因素外,還受著家庭、單位、群體、社會等方面的共同影響,全民健心目標的實現自然也需要各個方面的積極配合,從而形成合力。
(一)家庭的配合
家庭是各種心理需要滿足的重要場所。需要家庭特別是家長從以下方面加以配合。
一要優化家庭心理環境。注意夫妻之間、親子之間、長幼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妯娌之間的心理關懷,做到相互尊重、關心、愛護、信任、支持等,盡量營造一種親切、和諧、輕松、安全、積極向上等家庭心理環境,為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提供正能量。
二要從優化自我做起揚優抑劣。努力優化自己的語言,盡量避免語言暴力與語言傷害,盡量減少或避免指責、冷漠、埋怨、諷刺、挖苦、威脅、誤解、批評性的語言,以減少劣性刺激。
三是相互提供心理幫助。在家庭成員需要時,及時給予傾聽、安慰、鼓勵、開導、同情、理解、寬容、教育、勸導等心理幫助,通過給予家庭的心理支持,避免心境惡化,恢復心理平衡,緩解心理壓力。特別是當家庭成員遭遇嚴重生活事件,陷入心理困境,引發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時,或者發現家庭成員存在疑似精神病或心理疾病癥狀,家庭成員愛莫能助時,要鼓勵其及時尋求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等專業心理衛生服務,為其提供經費保障。避免延誤、歧視、冷漠、計較及埋怨、指責、攻擊等語言刺激,給予鼓勵、支持、安慰、開導、理解、同情等心理支持,爭取社會心理支持,并根據需要配合專業人員的治療工作。
(二)單位的配合
單位是人們心理需要滿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隨著人們需要的日益豐富,需要的層次越來越高,人們不僅希望通過所供職的單位獲得物質報酬,還希望從單位獲得心理保護、心理關懷、心理幫助與心理發展。只有滿足程度提高,滿意度、幸福指數才可能高,也才能激發出更高的工作積極性,擁有更好的業績,實現個人與單位的共贏。從健心的角度,要求各級各類單位與組織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給予人文關懷及心理幫助。具體要求做到:
一要了解成員心理需要。需要管理、教育、服務者真正了解工作對象的心理特點、心理困難、心理優勢、心理需要、內心訴求、喜歡的語言、行為、方式。
二要因心施管。盡量根據成員的心理特點、擅長、興趣等安排工作,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為其提供心理發展提供舞臺和條件。
三要注重成員心理素質培育。根據每個成員心理能力實際與工作需要揚長補短,結合單位特點與員工實際進行心理能力培訓,提供員工心理素質。
四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據行業與職業特點以及成員的心理需要,邀請專家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講座,幫助員工學會自我健心,積極預防心理問題,學會自我調適以緩解心理問題。
五要開展成員之間的心理互助。在單位內容營造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關心、相互鼓勵、相互諒解、相互理解等心理互助氛圍。
六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維護。在制定規則制度時注意人文關懷,兼顧成員的承受能力,盡量減少心理傷害。
七要重視心理輔導,單位要設置心理輔導機構,配備心理咨詢工作者為員工開展心理服務。
八要及時發現、盡力幫助、合理轉介心理問題的高危人員,支持其接受專業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及行為矯治。
(三)同伴的配合
同伴是實現健心目標的重要力量。這里的同伴包括同學、同事、同輩、合作伙伴、朋友,無論是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問題的預防、心理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同伴的積極配合。
一是幫助同伴培養心理能力。因為心理能力的培養需要同伴的支持。如人際交往能力等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互動中形成的,需要經過同伴的檢驗、反饋、評價;性格修養塑造過程中需要同伴的督促、鼓勵、提醒、指導;良好的行為需要同伴的欣賞與激勵。自我實現需要得到同伴的支持等等。由于許多情緒困擾與心理壓力來源于同伴的不良刺激,因此心理問題的預防需要交往的同伴盡量注意語言、行為的優化,增加對同伴的積極影響,減少劣性刺激。同伴的心理支持是社會支持的重要力量,對同伴的接納、關心、愛護、了解、理解、尊重、欣賞、鼓勵、包容、諒解將給同伴提供心理正能量。
二是幫助同伴解決心理問題。同伴之間的心理幫助是解決大量輕度心理問題的首選途徑。不良心態與行為需要同伴發現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心理幫助。當同伴有心理障礙時及時發現,心里有話時耐心傾聽,有困惑時加以解釋,有憂愁時加以排解、有壓力時加以分憂,陷入誤區時給予開導,失望時給予安慰,失敗時給予鼓勵,激動時給予調適,沖動時給予提醒,茫然時給予指點,沖突時適當退讓等。這些心理幫助將使大量的心理問題得以解決于萌芽狀態,避免心理與心因習性行為問題的發生及惡化。
三是當同伴遭遇嚴重心理問題愛莫能助時及時引導其求助并在矯治過程中予以必需的配合。
(四)社區的配合
社區指城市的小區、居委會、鄰里,農村的村、村民小組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院落及鄰居。相對于廣義的社會來說屬于微觀社會環境,但這 一環境的好壞卻與居民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社區配合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提供安全、方便的生活環境以增加安全感與舒適感。
二是注重小區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提供衛生、漂亮、明亮的自然環境以增加美感。
三是增加娛樂、體育、休閑、文化等設施與場所,以增加快樂感。
四是營造文明、積極向上、和諧的社區心理,以增加正能量。
五是設置健心宣傳欄,張貼有關的標語及圖片以營造全民健心的氛圍。
六是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工作者與志愿者,以提供心理幫助及轉介服務。
以上方面是全民健心工程的科學、有效與可持續實施的必要條件。科學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這一全新工程走錯路與彎路,各級政府重視是實施全民健心工程的前提,各個部門各盡其責是促進其落實的保證,有各類專業人員實施是確保科學性、實效性的前提條件,人們積極參與是實現全民健心工程目標的重要條件,各個方面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全民健心工程又具有緊迫性,需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快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