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標工作使政府和企業建立了固定的聯系,在推動企業知識產權能力提升的同時,提高了知識產權系統工作人員和中介服務機構人員的業務素質,可以說是打通了知識產權工作的‘任督二脈’。”山東省知識產權局局長于智勇說。實際上,山東并非全國首個開展企業知識產權貫標工作的地區,但山東把握了國家啟動全國貫標工作的關鍵點,推動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謀劃,真正為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在圍繞企業開展工作時找到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上下聯動企業受益匪淺
“從2001年成立到2011年前后,我們的知識產權工作管理較為松散,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不高。此后,企業設置了專門的專利管理部門,圍繞研發進行專利布局,一年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超過了此前10年的總和。”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魯能智能)副總經理任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憶起了企業參加貫標工作前的發展時說,“這不僅為我們開展貫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也讓企業進一步認識到了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性。”
2013年3月,山東被確定為貫標試點省,山東省知識產權局出臺了《山東省〈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標準推廣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根據省局的引導,我們制定出臺工作方案,積極推進貫標企業與咨詢服務機構簽署輔導協議,邀請專家就標準解讀和實際操作經驗進行培訓,僅2013年就培訓500余人次。”濟南市知識產權局局長李海波告訴本報記者。
在省市兩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引導下,魯能智能也在2013年開始啟動貫標工作。“我們為貫標工作設立了企業的內審員,系統梳理、規范了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推動知識產權與質量、環境、安全的體系化發展,運用專題專利數據庫對企業的研發立項進行專利檢索。”談及貫標給企業帶來的改變,魯能智能總經理穆世友告訴本報記者,一方面,魯能智能員工的知識產權意識特別是領導層對專利工作的重視程度得到了顯著加強;另一方面,由于激發的創新熱情和完善的流程管理,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質量也不斷提升。僅2013年,魯能智能便提交了45件發明專利申請,今年前9個月魯能智能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已超過50件。備受參觀者歡迎的“電動公交車換電機器人系統”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已在美國獲權,而“變電站巡檢機器人”則獲得第十五屆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專利金獎。
上下聯動,企業受益,這是山東省開展知識產權貫標工作的真實寫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底,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了《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標準的第三方認證,成為我國實施《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以來,首先通過認證的2家企業。
內外開花服務能力提升
貫標工作涉及知識產權工作的方方面面,山東省知識產權局內的各個相關部門都要通過貫標與企業就本職工作進行對接。可以說,在企業貫標、提升能力的同時,知識產權系統自身的業務能力也得到了加強。而在地市層面,直接深入貫標企業一線服務的知識產權系統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更是得到了有效提升。李海波向本報記者介紹,濟南市知識產權局為了加強對企業貫標的監控和管理,專門成立了貫標預審工作小組。“今年,預審工作小組深入企業一線,不僅針對貫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并督促解決,還組織我局工作人員參加由第三方機構舉辦的貫標審核員培訓班,并參加了審核員考試。”李海波說。
與知識產權系統內部能力提升相呼應的,是作為中介服務機構的山東省知識產權代理行業,也通過貫標工作擴大了業務范圍、提升了業務能力。如在淄博市,全市首批14家參與貫標工作的企業中,有12家企業簽約的貫標咨詢輔導機構都來自山東省內。其中,發思特專利商標代理公司(下稱發思特公司)承擔了11家企業的貫標咨詢輔導任務。
發思特公司總經理耿霞告訴本報記者,貫標業務的開展是“摸著石頭過河”。耿霞說:“一些企業起初對貫標工作較為敷衍,但隨著我們幫助企業加強研發立項前的專利檢索、研發過程中的追蹤檢索并形成專利預警報告,企業通過實踐認識到根據標準完善專利工作機制的重要性,特別是我們幫助一些企業完善了風險控制機制,填補了企業在保密協議簽署等方面的巨大漏洞,為企業避免了損失,這讓企業對貫標工作真正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謀劃。”而對于統領著40余名“80后”甚至“90后”的耿霞而言,作為代理機構的負責人,她更為看重的是通過承擔貫標工作,發思特公司自身也完善了內部規范化管理,特別是在以往的專利申請、檢索等基礎上擴大了貫標的業務范圍,使得發思特公司進一步把握住了客戶,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貫標打通知識產權工作的“任督二脈”,這一說法不只是針對企業,參與貫標工作的知識產權系統各級部門和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也在貫標工作中內外開花,提升了服務能力。“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出發,做企業想不到但愿意做之事,使知識產權真正成為企業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貫標工作就大有作為。”于智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