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植樹:流程管理的悲哀
有一天,一位農民正在地里干活。他看到地頭來了一輛卡車,卡車停下后,從車上跳下來10個城里人,每個人手中拿了把鐵鍬,一字排開,開始在地上挖坑,每個人挖了10個坑之后坐上卡車離開了。
農民覺得很奇怪,他在想,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呢?
話說這時候,地頭又來了一輛卡車。從卡車上還是跳下來10個人,每個人手中依舊拿著一把鐵鍬,這些人還是一字排開,開始往第一撥人挖好的坑里面填土。很快第一撥人挖好的100個坑全部填平了,然后這些人跳上卡車就往回走。
農民覺得非常好奇,便跑過去問其中的一個人:“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啊?”城里人告訴他:“我們在植樹啊!”農民覺得不可思議,既然是植樹,那么每個坑里面怎么連樹苗都沒有呢。城里人看出了農民的疑惑,他告訴農民,他們出城之前,已經做了詳細的分工。一共分成3撥人,第一撥人負責挖坑,第二撥人負責將樹苗放入坑中,第三撥人負責將土回填。因為在半路上,第二撥人的車子壞了,還沒來得及趕到現場放樹苗,第三撥人就已經將坑填平了。
看了以上的小案例,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非常好笑,怎么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這幫城里人居然都能搞錯呢?
其實,在企業管理中,“城里人植樹”的案例卻經常上演。我們來分析一下,城里人植樹,他們之間的分工是清楚的:第一撥人負責挖坑,第二撥人負責將樹苗放在坑中,第三撥人負責將土回填,而且他們的流程規定也是沒問題的(先挖坑,然后放樹苗,最后填土),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就出在流程執行過程中沒有到位。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第三撥人在看到坑里面沒有樹苗的情況下,不是馬上填坑,而是派他們的車把第二撥人接來,待樹苗放進坑里之后再填土,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秀才修水庫:組織分工的困惑
村里人為了解決飲水問題,決定在村子中心位置修個水庫。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及質量,大家推舉村里學識淵博的秀才作為工程總負責。
秀才經過細致的勘測和規劃之后,決定把村里的人分為四批,村東頭的人負責在修水庫的地方挖坑,村西頭的人負責將村東頭的人挖出來的泥土運走,村南頭的人負責從水源地挖渠到水庫,村北頭的人負責保護水源,以免受到污染。
任務明確了,約定大家兩個月后完成工作,秀才便吟詩作賦去了。
兩個月的時間一晃而過,秀才回來視察工程進展狀況,看了之后,秀才氣得差點背過氣去。
為什么呢?
秀才發現,村東頭的人認為把水庫修在村中心位置是不安全的,所以他們決定把水庫位置移到村外去;而村南頭的人還是按照原先既定的路線從村中心開挖水渠;村北頭的人為了保護水源,他們讓村西頭的人將泥土全部堆在水源周圍,砌了高高的墻,而等村南頭的人把水渠挖到水源地的時候,工作不得不暫停。
秀才修水庫的故事看起來很荒謬,但為什么會發生,而且在我們身邊的企業也經常發生呢?在很多企業,管理者都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企業大了,需要分工,所以大家要為每個部門、每個崗位確定其使命、職能,保證讓每個部門、每位員工都清楚自己該干什么。但往往事與愿違,員工雖然清楚了自己該干什么,但大家不清楚如何與其他部門、崗位共同協作去完成一項工作任務,看來在企業只有分工是不行的,還需要良好的協作,而企業內部的協作就需要健全的流程體系去保障。
【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