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器識為先
明佩玉
古之欲平天下,必先修身;將欲用于外,必先強于內。領導者自身的素質、能力一定要出眾,而在眾多的素質、能力中,當以器識為先。
所謂器識,即一個人的器量與見識,領導者器識決定著組織事業的成敗、成就的大小。
器量大,可容下萬物,宰相肚里能撐船;器量小,小肚雞腸,容不下員工的逆耳忠言。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與其兄公子糾爭奪王位時, 輔佐公子糾的管仲曾射過他一箭。齊桓公繼位后,從大臣鮑叔牙那里得悉管仲博學多智,頗具才華,他就以治國平天下為重,不記“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國,尊稱為仲父。甚至還宣布 “國有大事,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齊桓公器量大,容得下射己仇家,遂成春秋五霸之一。
三國時,曹操之所以能消滅袁紹,其原因何在?我們看看二人在官渡之戰后的兩個例子:
袁紹因不聽田豐之謀,果然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而歸,戰后,有人對田豐說:“先生真有遠見。袁紹一定會對您加以重用。”田豐說:“袁紹心地狹窄,他如果取勝,我還能活;現在他打了敗仗,證實了我對他錯,我恐怕活不成了。”果然,袁紹回來后,對左右說:“我不聽田豐的話,現在要受他的恥笑了。”便將田豐殺害。袁紹器量小到如此,難免不敗。而田豐只能仰天長嘆:“大丈夫生于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
官渡之戰后,曹軍從袁紹軍營里清理出一批書信,都是曹操手下的一些人暗地里寫給袁紹的,……曹操力排眾議將這些信統統燒了。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曹操燒掉了手下叛變的前科劣跡,卻實實在在地燒出了一批忠臣良將,打下了日后橫行于天下的根基。
袁紹感到無法面對給他出過正確建議的田豐,將其殺害;曹操能容下以前所有與袁紹私通的部下,兩人器量高下立判。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領導者只有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才能吸納更多天下奇才,才能接受正確的建議。
成功的領導者不僅要器量大,而且要具備遠見卓識,洞察秋毫,這樣才能服眾,才能不挫傷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有兩次封賞,第一次是在他流亡十九年當上晉國國君以后,他封賞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有個跟隨晉文公十九年的小臣見賞了那么多人還沒他,就去詢問原因,晉文公說道:“夫導我以仁義,使我肺腑開通者,此受上賞;輔我以謀議,使我不辱于諸侯者,此受次賞;冒矢石,犯鋒鏑,以身衛寡人者,此復受次賞;故,上賞賞德,其次賞才,又其次賞功。奔走之勞,匹夫之力,又在其次。三賞之后,才能輪到你。”受賞者無不感悅。第二次是在與楚國進行城濮之戰后行賞,他以狐偃為首。有人就說:“城濮之戰的勝利,是先軫之謀略。先軫的功勞應該最大。”晉文公卻說:“城濮之戰時,狐偃勸我:‘必避楚,勿失信’,告我不要失信,勸我完成對楚王退避三舍的承諾。先軫說‘必戰楚,勿失敵’,吾用之而大勝。夫勝敵者,一時之功也;全信者,萬世之利也。奈何以一時之功,而加萬世之利乎?是以先之。” 諸將無不悅服。
晉文公有如此見識,難怪其成為五霸之一。作為領導者,只有見多識廣,高瞻遠矚,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只有“以天下之目視者,以天下之耳聽者,以天下之心思慮者”,才能引領員工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才能引領組織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