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提高國家公務員素質
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
單玉珍
內容摘要:本文以提高公務員素質與信息時代和國家發展關系著眼,簡述了信息時代的發展對提高公務員素質建設的迫切需要;揭示了我國公務員素質偏低,專業人才短缺的現狀;再從政治體制改革、人事改革、改變隊伍不適應現狀;如何提高公務員素質以適應新舊世紀轉變、新舊世界格局轉變、新舊體制轉變需要;然后從反腐勤政、公共行政、人才開發角度提出提高公務員素質的意義;最后結合時代特點提出具體措施和參考建議。
關鍵詞:國家公務員
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是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與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江澤民同志指出:“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廣大干部素質特別是領導干部隊伍的素質,已經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sup>①新的世紀,將是知識競爭、人才競爭的世紀,將是知識經濟的時代。
一、信息時代對國家公務員提出新的挑戰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使信息的交流、共享與運用愈加頻繁。人們發現辦公桌上的稿紙、信件、墨瓶等經過時代的變遷,逐漸被主機、鍵盤、顯示器、打印機、傳真機所取代,同時“無紙化辦公”、“網絡傳送”等新名詞除給我們的管理工作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和巨大幫助的同時,也對每個國家公務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主要表現為:
(一)由于信息資源形式多樣、來源廣泛、時效性強,使國家公務員日常管理過程信息處理日益增多,作用日漸增強。
原有的信息來源主要靠各種統計報表和上下級文件,形式簡單,內容明確,可以馬上運用到行政管理中來,而現代信息來源形式多種多樣,除傳送的信息來源方式外,還可以通過上傳下載、電子郵件、網上查詢等獲得相關信息,并且內容信息需要經過分析、加工、選擇、處理后方可應用,這就要求國家公務員不但具有較強的政策理論水平,而且具有較強的微機操作技能,能夠掌握運用政策理論準確處理信息,具有較強的信息駕馭能力和處理創新能力。
(二)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迅速發展,而國家公務員的知識老化速度加快,知識更新速度相對遲緩,公務員的自我終身教育和崗位培訓發展相對滯后。
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部分公務員由于知識老化、滯后出現新的“電腦文盲”,又由于知識更新緩慢,知識面狹窄,導致某些具體行政行為單方面效益顯著,而綜合性效益落后;另一方面部分公務員業務水平偏低,造成行政執行能力落后,行政效率低下。
(三)信息及信息技術被社會廣泛應用,使國家公務員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參與行政管理活動日益頻繁,這對國家公務員傳統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提出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國家公務員把傳統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與現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揚長避短、靈活運用。
二、我國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基本狀況
我國現有公務員600萬人,其中辦事員355.2萬人,科員210.2萬人,司、廳、局及以上2.28萬人,其中科員、辦事員共有565.4萬人,占公務員總數的94.23%.②他們是公務員隊伍的基礎力量,是公務員隊伍中最具工作活力和創造力的主體部分,而這部分公務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很小,大量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在上層?;鶎訉I人才不足分析原因如下:
1、現有基層公務員素質偏低,專業人才潰乏,鄉(鎮)、縣級表現尤為突出?,F有基層公務員多數由原來的國家工作人員過渡成為公務員,距真正意義上的公務員相差甚遠,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2、國家公務員隊伍中優秀人才及市場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因企業、外資機構及國外企業的高薪爭奪而進一步流失。
3、專業技術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后集中在上層或基層人才被上層挖走。
我們黨對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十分重視,并做了巨大努力。鄧小平同志在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今后一個時期,至少是到本世紀末的近二十年內,我們要抓緊四件工作,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③經過多年努力取得的巨大成效,基本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務員制度,但是國家公務員的素質仍要進一步提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提高公務員素質,迎接時代挑戰的重要歷史意義
(一)提高公務員素質,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實現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1998年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確立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這就是“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體制”,“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④,并把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公務員隊伍作為目標之一。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辦法是什么?就是要改變干部缺少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狀態。現在我們的干部是不是多,象我們這么大的國家各行各業,一千八百萬干部,就絕對數字來說,并不算多,問題是干部構成不合理,缺乏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干部太多,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干部太少。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要有一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干部隊伍”。⑥因此,只要大力加強公務員的知識更新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全面提高公務員素質才能達到政治體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才能適應現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創造勤政、高效的管理模式。
(二)提高公務員素質,是改變隊伍不適應現狀,反對官僚主義和腐敗作風、建設勤政、廉潔、高效的“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公務員隊伍的迫切需要。
我國干部隊伍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多方面的“不適應”,這就是在理論素養與知識水平、工作作風與工作方法、思想境界與精神狀態等方面的不適應;有的甚至發展到貪污受賄、腐化墮落、違法違紀、失職瀆職;有的跑官要官、行賄買官、造假騙官、貶損他人爭官、造謠誣陷謀官等等。
“官僚主義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復雜的歷史現象”⑦究其根源除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歷史根源外,“還有一個根源,那就是認識方面和理論方面根源”。⑧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及腐敗現象與官僚主義一樣,都是由于認識上的錯誤,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金錢觀、權力觀而造成的,因此提高公務員素質對于反腐倡廉、反對官僚主義、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尤為重要,建設一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梢?,國家公務員素質如何,關系政府形象,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因此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國家公務員是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基礎和核心。
(三)提高公務員素質是適應新舊世紀轉變、新舊世界格局轉變和新舊體制轉變的迫切需要。
從隊伍建設看,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新舊轉變,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問題在于是否意識到了,是否具有緊迫感、危機感。
1、新舊世紀的轉變。19世紀是中國衰落的世紀;20世紀是中國奮起的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是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20年;21世紀將是中國振興的世紀??渴裁凑衽d,關鍵是包括國家公務員隊伍在內的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這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需要,更是改變包括公共行政在內的管理落后狀態的迫切需要。
2、新舊世界格局的轉變。世界格局已由“兩極”轉變為多極化,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當今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發展的多極化趨勢下,作為有12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如何定好位,如何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如何在“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的時代主流中,以及推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包括提供國際公共物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實力,更取決于高素強能力的人才實力。
3、新舊體制的轉變。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生產關系上的重大而又根本性的轉變,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度創新。并把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重大理論突破與貢獻,將給社會主義中國帶來新的活力和福音。而肩負“一身兩任”即: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的行政體制的國家公務員隊伍,其素質能力狀況是決定性的因素。
四、如何提高國家公務員素質,合理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為行政管理和行政決策服務
(一)堅持不斷提高自身覺悟—嚴于解剖自身的缺點、錯誤,是提高公務員素質,加強隊伍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當今世界管理學界的三大名言給人以深刻的啟示,這就是:智力比知識重要;素質比智力重要;覺悟比素質重要。這第一句是說知識再豐富,智力不足、運用知識能力差,知識就不能發揮作用,在知識經濟時代更是如此;第二句話是說知識豐富、智力發達,如果整體素質不高,知識和智力作用的發揮就會受到局限;第三句是落腳點。這名言之所以出“名”在于:對構成人才相互關聯的四要素(知識、智力、素質、覺悟),采用一個比一個顯凸并且以動態式斷言、落腳于覺悟最重要。
歷史與現實的經驗深刻提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難,與此同時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更難,尤其是認識、改造自身的缺點、短處更是難上加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覺悟的管理者是最危險的管理者,包括國家公務員在內。認識和改變自身在專業知識、業務能力、政治思想素質上的不足、差距,首位的是要經常對照、檢查,嚴于剖析,找出差距,彌補不足。因此,覺悟是最重要的。這就是作為一名有覺悟的國家公務員,要深刻覺悟到,自己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與時代的潮流及職務的要求有差距,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經常具有這種自覺的醒悟,是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公務員隊伍的動力源,也是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的高素質、專業化、國家公務員隊伍必備的基礎。
(二)加強公務員素質培訓,增強國家公務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是開發政府系統人才資源的基本手段。
國家公務員素質的提高要堅持自我學習與國家教育相結合,院校教育與崗位培訓相結合的原則,要把公務員長期素質教育與近期素質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專業院校的培訓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同時大力倡導自學成才、加強崗位教育培訓。當今時代,自我終身教育以成為最有效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公務員必須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和教育,才能適應現代管理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就是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的過程,包括人才資源、自然資源、信息資源等。當今世界稱為“第一資源”的是人才資源。而人才資源具有再生性。若只使用不開發,人才智力就會老化。人才資源只有經過不斷開發,才能顯值、增值,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人才資源,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國家公務員培訓是開發人才資源的重要途徑,是使人才資源顯值、增值的基本手段,也是我國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著600萬的國家公務員隊伍,為我國政府系統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資源儲備和開發潛力。公務員通過不斷自我學習和國家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人才資源不斷開發利用并增值。
(三)提高公務員素質是推進公共行政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現代科技迅猛發展,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信息不斷涌現,對國家行政管理工作產生巨大影響,并提出新的要求。一些新理論、新學科已經滲透到公共行政領域,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已應用于公共行政領域,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辦公自動化設備已廣泛應用到政府工作部門。如當前的“政府上網”、“無紙辦公”等。因此國家公務員通過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參加國家的各種培訓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是公務員掌握新理論、新技術、新觀念、新信息、更新知識、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最好途徑之一,以促進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公共行政現代化,提高行政效率。
(四)增強公務員對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的認識,樹立現代信息觀念。
信息是物質的表現和量度,從領導活動來看,信息是領導活動的基礎,從管理活動來看,信息是計劃、指揮、控制、協調不可缺少的條件。
現代社會信息與人的活動緊密相連,現代生活的三大支柱被人們公認為原料、能源和信息。因此作為國家的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信息,樹立現代信息觀念,用信息手段參與行政管理。
(五)必須堅持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增強行政管理的科學性。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和依據,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決策所需要的各種信息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抉擇。決策沒有信息可以說是寸步難行。情況不明、信息不準,決策者就像瞎子,決策中就會碰壁,導致決策失誤,造成人、財、物的浪費。上海有個工廠曾用數年時間組織攻關,解決了以鎂代銀鍍膜新工藝,還要申請專利和請獎,以為是工藝上的新突破,后來才發現英國某家公司在1929年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取得了這項專利。正是因為信息不靈,才造成了這種勞而無功的決策。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決策的過程就是信息的輸入——處理(決策)——輸出(執行決策)的過程,決策的科學性是同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適用性成正比的,科學決策要求掌握決策所需要的充足的信息,缺乏及時、準確、適用的信息,領導就無法作出明確的決策、信息不靈勢必導致決策的失誤。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帶來了大量的驚人的信息,而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又為人類處理各種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只有掌握了充分信息的領導者,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握決策的主動權。例如對企業領導而言,對本企業的市場需求,產品優劣、顧客心理、新技術方面……各種情況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本企業應該生產什么樣的產品的正確決策。因此,決策中一定要高度重視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適用性,保證信息的科學性。
(六)積極發展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為中國入世后的國際競爭和經濟發展提供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
中國入世后國際貿易競爭將愈加激烈與平等,信息也作為一種產業獲得飛速發展,作為國家公務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履行經濟管理職能,重視運用信息和信息技術手段參與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同時駕馭信息技術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為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成份以及個人的經濟、社會活動提供微觀服務。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興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行政管理的全過程。困難與發展并肩,機遇與挑戰同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經濟上文化上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一些外國在技術上管理上先進,并不是都先進”。⑨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公務員素質,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因此,全面提高國家公務員的整體素質,提高國家公務員掌握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是當前國家公務員管理的中心問題。國家公務員的科學決策、科學管理能力來源于國家公務員隊伍的高素質和專業化。因此,只有提高國家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才能保證政府高效運轉;才能充分調動國家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行政效率。只有提高國家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才能優化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廉潔奉公、高效運轉的行政管理體系,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只有提高國家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才能真正做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①江澤民:“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人民日報》,1996年6月24日。
②徐理明主編:《國家公務員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頁。
③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
⑤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頁。
⑥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頁。
⑦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頁。
⑧孫連成等編:《鄧小平—中國新時期的總設計師》,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頁。
⑨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