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企業是否有成長性:
1、看顧客,看企業的產品與顧客的關系;
2、看行業,行業的理念是否先進,是否與國際接軌;
3、看企業員工,企業的成長性來源于員工的成長。
1992-2012年20年中,我篩選了5家企業,寶鋼、海爾、聯想、TCL、華為,跟蹤研究十幾年。這些企業能夠走在領先地位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企業保證領先的4個關鍵要素:
第一、企業領導人,必須是英雄的領袖。
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英雄,一個領袖。所謂英雄的概念,就是他要引領行業,推動行業的進步。從領袖的概念來講,意思就是他要讓員工成長,真正的培養員工。
想要讓員工成長有兩個重要的點,①要做到個體目標融入集體目標。②要保證管理層跟經營直接相關。在企業中,管理者離經營越遠,企業就越混亂。所以保證企業全員都要跟經營直接相關非常重要。
董明珠說的很對,如果企業被打垮,一定是在企業內部出了問題。
第二、管理理念:堅持中國理念,西方標準。
解決的兩大核心問題是:不要以人為本,而是以執行為本。不要以職能為導向,而是以流程為導向。
企業在職能導向的情況下效率會非常低。因為內部的責任會被分割,沒辦法達成真正的協調。
不要簡單的談以人為本,中國目前情況下,大部分員工的職業化程度不夠,以人為本會產生內耗。很多企業老板問為什么自己的企業那么多內耗,因為員工是以社會人的角色在交流,不是以職業人來交流。
所以任正非曾說過:先僵化,再固化,最后再優化。
第三、在經營中,企業應該重視品牌?還是渠道?
2005年以前我個人的觀點非常明確,就是中國企業要以渠道為王。但2005年左右是個分割線,2005年之后我跟很多人講說,你必須做品牌。因為2005年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發生了,就是顧客不夠了,產品太多,整個中國市場由賣方向買方轉變(注:就是變成了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市場)。
當產品很多,顧客不夠時,尤其是2008年之后,唯一能幫助企業鎖定顧客的,就是品牌。現在在任何一個品類,任何一個市場里,顧客都是不夠的。所以你一定要做品牌。而同時互聯網的經濟則帶來了另外一個更可怕額競爭,就是贏家通吃。
這也是我近10年來的一個變化,我們在市場上究竟靠什么去贏,05年之前,靠渠道;05年之后,渠道與品牌并重。
第四、戰略上的共存。
企業在戰略上需要考慮與公共資源協同,在產業鏈內達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企業文化的建設:
一個企業在創業期,首要任務是實現目標,保證存活下來。
什么是最優秀的企業文化:
中國企業最大的難題是,它已經長了30年,而創始人仍在代表它的企業文化,如果一個企業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創始人個人特征,那只能說明這個企業仍然處于創業階段。最優秀的企業是管理層代表企業文化。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很多企業說,我的成本就是我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我非常反對的一個觀點:成本是不可能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跟生產效率,實現顧客價值有關。
企業的反應速度:
(舉例)華為任何一個指令2天內都會傳達到最底層員工,然后馬上變成實際操作。
當下變革時代的行業觀察:
今天,這個時代充滿不確定性。
以前看行業的時候我們會看生產、銷售和服務,而現在還需要看其他相關的產業發展了。一個行業的影響因素已經移到了外邊。
比如很多外行人進來,反而會比內行人做的更好。舉例:今天我們做農業,我們賣了半天,就是賣不過“本來生活”,本來生活的人其實是傳媒出身的,但他就是能把蘋果、桃子賣的好好的。所以現在看行業的時候,不要憑經驗。因為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