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可以共創、共享但沒有共擔”,一旦遇到巨大行業風險,職業經理人難以依靠。所以在未來,職業經理人會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事業合伙人”!
萬科總裁郁亮極度推崇偶像凱文.凱利的《失控》,他相信“混亂會產生秩序,而穩定則帶來死亡”。
需要指出,《失控》一書的核心并不是“失去控制”,它講的是人類智慧的構成:蜂群式的集體中,每一個個體都要受到周邊的影響,要嵌入別人的行動之間,在一個生態體系里面運行。這個整體是沒有中心,但它的創造力卻是極大的。
郁亮將這個理念視為對萬科“互聯網化”改造的思想源頭。而具體解決方案,則是消滅職業經理人,打造“事業合伙人”制度。
1、職業經理人可以共創、共享但沒有共擔
職業經理人是企業高層管理的中堅人才,但“職業經理人可以共創、共享但沒有共擔”,簡單地說,就是可以創業、干事、共富貴,但不能共患難,一旦遭遇巨大的行業風險,職業經理人則難以依靠。他們畢竟只是“打工的”,存在“危機時期的離心現象”,存在“道德風險”。
“在傳統企業里面,就像走流程一樣,講究的是邊界清晰、權責分明、責任到位”,一個部門不會關心另外一個部門的事情,專業主義的迷信高于跨界主義的好奇。
對此,郁亮說:“為什么部門員工近在咫尺,有事情不當面說而要發郵件?郵件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因此將來出了事情責任承擔也一目了然。職業經理人制度導致專業主義盛行,但是這樣一堆郵件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其實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2、事業合伙人=職業經理人 “風險共擔”
在拜訪阿里、騰訊、華為,以及國外的黑石、凱雷等企業的過程中,郁亮感觸頗深。
他發現阿里、騰訊、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看似管理混亂,但效率極高,尤其是小米的“背靠背”信任,以及不同部門的相互投資滲透。他專門提到,“一個做電源的部門也投資了小米盒子的項目”,所以電源部門就會非常關心這個電視項目,主動為這個項目做配合性的工作。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國外。硅谷的創業家們、華爾街的新金融家們積極推動職業經理人制度向更融合的“利益相關者”轉變,職業經理人不僅擁有股票,也擁有內在的項目,甚至企業可以作為一個內部孵化平臺,讓職業經理人變成一個內部的創業者。
而萬科的做法則是打造“事業合伙人”,通過股票跟投和項目跟投的方式,將打工者(職業經理人)變成自己人。
所謂“跟投”是對你所做項目和所在公司,用自己的真金白銀投下去,給出一個“愿意捆綁在一起”的承諾。利益有了捆綁,在新機制驅動下,就有可能打破原來的職業經理人的科層化、責權化和專業化的窠臼。從金字塔式的組織機構轉變為扁平化結構。合伙人享受工作收益(薪資)、項目收益(項目跟投分紅)和股權收益(股票分紅)。
3、與“合伙人”背靠背,共進退
沿著事業合伙人的思想,郁亮提出“事業合伙人2.0或者3.0版本”,比如未來能否將項目跟投擴大化,將產業鏈上下游也變成合作伙伴,建立新型房地產生態系統。
在他的設想中,如果施工單位也成為事業合伙人,偷工減料的問題是否就能從根源上得到杜絕,工程質量得以保證。房地產本身是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如果買地時資金方面引入合伙人制度,成本也能大大減輕。
在這種思路下,萬科的公司文化也迎來新的轉變。
“萬科過去是一家精英化的公司,但是我們正準備去精英化。剛開始建立合伙人制度,他們居然說要分高級合伙人低級合伙人,被我(郁亮)罵了回去。合伙人還要分高級低級嗎?這完全是金字塔結構,而不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結構、扁平化管理。”
在這里“首先是信任文化,合伙人制度要有‘背靠背的信任’。第二是建立協同性,基于利益的一致才有互相支持配合的協同性。有了這些,萬科才可以超越短期績效,向成為健康組織的方向靠攏。”
有趣的是,項目跟投之后,由于一線公司的管理層和項目人員都跟投,他們會特別關心銷售資金的回流速度,希望早點將本金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