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商品,地域文化的詮釋與表達。
它承載著滿足旅游者購物需求和傳播旅游地形象的雙重價值,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也是旅游業新經濟增長點。
做文化才是大生意做文化能賺錢?笑話!哪有挖煤賺來的快,一個日出日落,一個小小的煤礦,日產值達40萬元。沒錯!這是過去!如今再也找不到如此暴力的行業了。
十年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幾乎做什么行業都賺錢,像一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煤老板,趕上了時代的機遇,就在那個時代一夜暴富的,自從煤礦整合后,他們再也沒有私挖亂采的機會了;加之,近些年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及美元升值,想繼續用過往模式一勞永逸,幾乎是不太可能了。
中國的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之后,經濟開始適度放緩,低端高耗能產業,已經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勝,各個行業都面臨轉型升級需求,低水平的發展模式,想賺大錢、賺快錢已非易事。如何找到下一個掘金點?到底轉向哪里?如何轉型?上至國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在積極探索,“轉型”成為當務之急。
韓國發展的啟示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救國方針, 時任韓國總統的金大中宣布:“21 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 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在1999 年至2001 年的3年間,韓國政府先后制定《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一系列戰略政策,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并相應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其次,積極進行文化輸出。因韓國本土市場小,韓國文化產業的戰略目標不是把國內市場作為主戰場,而是進軍國際市場。
2012年5月底,韓國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發表的“韓流出口影響分析與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韓國文化產業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使韓國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伴隨韓劇等文化產品席卷全球,各國對韓國產品的好感上升,增加了手機等其他韓國商品的銷量。
雖然在制造業上讓韓國失去了優勢的中國,但是在文化產業上的收益比工業產品超出10倍。這便是韓國在轉型發展中,仍能保持高速發展真正的原因——通過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
臺灣文創產業啟示
文化創意產業是什么?即“文化、運動與休閑服務業”。很多去過臺灣的朋友,都會感受到臺灣文創產業的精采與多元。如“夜市上賣得一些別致小物件,拿起翻轉過來,原來是一個茶杯,“喝完茶,杯子帶著余溫,還可以拿來按摩脖子,而且‘犀牛翻轉’蘊涵一個意思——扭轉乾坤。同樣大小的普通陶土杯只能賣到幾塊錢,而這樣的杯子能賣到380元。看似普通的杯子,通過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附加值提升上百倍”。再如:臺灣的農業觀光產業,更加體現出文創與傳統產業的完美融合,將普通食物、蔬菜在銷售時,融入一些“有故事”的農作物,賣東西的人告訴消費者:你吃的東西有臺灣文化在其中。一公斤往往能賣到500元新臺幣,而臺灣超級市場中普通的蔬菜通常才賣60元新臺幣一公斤。
這就是臺灣文創產業,帶來的巨大的價值。他們已經將生意做成了文化。通過品位來創造產品的價值,而不再跟低層次的價格比拼。從近幾年,臺灣發展的個案里不難發現,整體經濟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時,就需要文化創意產業跟經濟緊密結合。
大陸先知者的啟示
提起大陸文化產業的最大的受益者,當屬《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卡通片,這是國內最為成功的動畫產品之一,家喻戶曉,。“講了一個開心的故事,講了一個眾人所能接受的故事“卻拉動的國內商業內需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產值。
最初《喜羊羊與灰太狼》1集的制作成本,也就3萬元。卻翹動了如此巨大的商業市場,她的成功,再次印證了文化所提升的產業價值。
廣東是中國玩具生產量最大的省份,絕大部分都是在為歐、美、日等動漫衍生品品牌加工,如芭比娃娃、米老鼠、唐老鴨、HelloKitty。金融海嘯的到來,使得諸多出口生產企業陷入困境。“廠家原來都不愿和國內動漫公司合作的,寧愿做代工也不給國內動漫公司做,倒閉危機促使這些企業開始接受國內品牌。”于是,一個文化產品,打造成一條產業鏈,通過文化與產業有效結合,創造了奇跡。
從上述多個轉型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未來,中國轉型發展,一樣需要文化產業為龍頭,進行產業升級發展。文化與任何行業都息息相關,文化其可發揮和想象空間也是巨大的,文化所創造了產能和價值是任何一個傳統產業無法比擬的,因此,下一個十年,你想掘取自己的第一桶金,切記!要與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