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給學員做“教練技術”為主題的培訓課程時, 總有學員會問這樣的問題:“你們的教練技術課程是不是那種玩游戲,讓人又哭又喊的體驗式課程?”“教練技術與××教練技術有什么不同?”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分析一下“教練技術”在中國的前世今生。
率先將“教練技術”帶到中國的機構是匯才公司(現已關閉),并且使“教練技術”一詞深入人心。目前國內名目繁多的教練技術大都出自這一脈,而真正的教練技術與匯才的教練技術是有區別的。
匯才的教練技術其實是兩套課程的結合體,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原匯才教練技術 = 生命動力(Life Dynamics)+ 教練技術(Coaching)
生命動力(Life Dynamics)是源于美國的生命動力潛能開發心理學課程,是所謂“人類潛能研討會”(Human Potential Seminars)的一種。始祖是美國“現代心理健康科學”(Scientology)的羅恩戴尼提(L.Ron Hubbard),后來Werner Erhard將“現代心理健康科學”、“心靈動力”(Mind Dynamics、Silva Mind Control)、佛教禪宗思想結合,成為一套研討課程,稱為Erhard Seminar Training,簡稱EST。
EST曾在美國流行,有不少名人、大公司行政人員都參加過。毀譽參半,有人大力推薦,甚至有公司規定雇員參加,以增強其生產力。但反對的人也不少,因為有人參加過之后引至離婚、精神崩潰、甚至自殺,引起很多訴訟。
生命動力課程幾經變革,匯才公司將其引入中國,引入者有其深厚的心理學和哲學背景,認識到要真正將這套課程為國人所用,需要進行“改造”,所以,匯才將這套課程與同樣是源自美國的教練技術結合在一起,并命名為“教練技術”。該機構在曾經中國市場上操作非常成功,幾年間由南向北在各大城市悄然駐足,其主要業務是開展“教練技術”培訓,依靠口口相傳、人拉人的方式發展“社會精英”作為學員,年銷售額迅速突破2億。2007年11月,由于特殊的原因,正處于鼎盛時期的匯才突然崩塌。基于上述背景,一般人理解的“教練技術”其實是“生命動力”。
真正的教練技術與匯才所宣稱的教練技術,有著根本上的不同。教練技術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孕育并迅速發展起來的,其精髓就是企業在整體戰略思想指導下,充分了解和滿足員工的自我追求和夢想,幫助他們設立目標、厘清現狀、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并積極持續地采取行動來實現目標、展現自我價值。這時,企業各級領導者的身份從傳統意義上的員工工作的監督者、推動者變為員工實現自我夢想、展示個性、追求卓越的鼓勵者和支持者,即從原來的“對事不對人”轉變為現在的“對人不對事”。所以,教練技術是德魯克所說的21世紀管理“智力工作者”的金鑰匙。正是由于教練技術對員工成長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管理思想在20世紀70年代一經出現就受到全球企業界和咨詢培訓界的追捧,成為眾多管理流派的一顆閃亮的新星,就連被稱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韋爾奇也聲稱:“一流的CEO首先是一名教練,偉大的CEO是偉大的教練。”目前,教練技術隨著被AT&T、IBM、通用電器、蘋果電腦、可口可樂、福特、日本豐田等巨型企業的導入,而引起國內企業界和培訓界的極大關注。
總結一下,匯才的課程是打著“教練技術”的旗號進行人格潛能的開發,即使一時有效,感覺很好,時間長了,它沒有辦法幫助你真正地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人生目標。匯才用棒喝的方式讓很多人打破了自我的殼,但是又沒有有效的工具能讓人愈合,因而出現很多的副作用。因為這種訓練方式是面向過去的,翻舊賬,揭傷疤,往往讓人非常痛苦,而難以自愈。當然也有很多人從課程當中受益,而往往受益的程度是取決于導師本身的功力的,這種變數太大了。
而真正的教練技術是能夠讓客戶聚焦于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讓對方所有的能量和精力用在目標之上的。就如同教練之父添高威那個P=p-i 的公式一樣,幫助人減小內心的干擾,提高表現。教練技術永遠是面向未來,著眼于客戶自身的價值觀,能夠幫助對方找出自己的使命和愿景、找到自身的資源和能量的。
專家預測:
企業教練技術于未來數年間將發展成為最熱門乃至最具潛力的新興事業,企業教練是21世紀經理人的嶄新角色。
教練在實施時通常是一對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培訓能增加22.4%的生產力,培訓加“教練”能增加88%的生產力。
與其他管理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教練針對的不是管理制度、流程、生產設備,而是針對人的。更準確地說,是針對人的態度的。教練理論認為,如果執行的主體——人沒有一個好的態度,無論多么完美的管理制度也是難以落實的。“企業教練將運動場上最精彩的部分移植到企業管理上,運用一系列的技巧和工具,通過讓企業中的員工建立正面的態度去最大限度地提升企業生產力,最終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