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媒體發動的“請保障我們行醫的安全和尊嚴”實名聯署活動,短短5天時間,征集了5千余人實名聯署,其中99%是醫生護士等醫務工作者。
如此民意洶涌,說明:廣大醫生護士等醫務工作者,胸中有氣、腹有不滿、心懷憤懣!衛生部前副部長黃潔夫退休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醫務人員不幸福,醫改難成功!”,又說“新醫改需要每個醫生的幫助”.黃公之言,猶在耳畔,不過新醫改的進程,缺陷入了困境。
最近,各地ICU病房幾乎被砸了個遍,有的醫生被打骨折、有的被患者刀捅,至于被辱罵、被毆打,則數不勝數也。一個做醫務處處長的朋友告訴筆者,現在院長們聚到一起,如果不談醫鬧,難以想象!
中國現在的醫患關系,已經到了危險的時候。是百姓愚昧野蠻,還是醫生黑心無良?如果把醫院暴力歸結于人性,要不是淺薄,要不就是惡意的歪曲。也正因此,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于患者素質提升、醫生道德教育,如緣木求魚、實在是自欺欺人。
在筆者看來,激烈的醫患矛盾,根源在于:
醫療市場結構持續惡化
由于老齡化,中國的門診量、住院患者數量每年都在增長,基層醫療機構實力長期衰弱不振、工作無積極性,民眾對于基層醫療機構不信任,導致小病大看,一窩蜂涌到大醫院去看病。患者排隊卻要耗時數小時,極端的還要徹夜排隊,好不容易掛到了號,卻被三言兩語打發掉,患者安能不氣?一些大醫院的醫生,一天門診要看一兩百人,每個人只能看兩三分鐘,醫生怎能不累?怎么做好服務?怎么保證質量?醫患矛盾尖銳化,幾乎無法避免。
醫者收入結構扭曲
醫療服務收費受限,長期不能體現醫護工作價值,國家補償又不到位,只能醫藥不分,以藥養醫,造成薪酬體系扭曲、潛規則橫行。以技術吃飯的醫生,被迫賣藥賺錢,不但斯文掃地,更使得醫者喪失了在患者心中救死扶傷的崇高地位。國家雖然過三五年就打一次商業賄賂,但效果如何,人皆知之!不改革,這是神仙也干不成這個事情!
政府過度管制限制醫療市場發展
在競爭市場中,政府制定規則、機構自由競爭,稀缺性會通過價格杠桿體現。因為政府對于醫療服務價格管控、對市場準入管控、甚至機構買個醫療器械設備都要審批,造成大量的審批權尋租和市場扭曲。市場喪失了調配資源的能力,后果嚴重。一個明證,中國缺20萬兒科醫師,說了很多年,但這么多年改變了嗎?按現在的培養能力,不考慮退休,還要再培養40年才能填滿這個坑。原因何在?大家想一下。
這些年來國務院醫改辦也好、發改委也好、衛計委也好,都對醫療問題很關注,出了很多文件、很多規定、很多政策。但是解決了問題,還是惡化了問題?需要認真評估一下,不能只管出改革措施,不管評估改革績效!
你們玩得起花腔、你們有的是打太極的時間,醫生護士等不及!一天天都在一線面對患者洶涌的憤怒情緒,一天天都在忍受著沉重的工作和各種壓力,一天天都在付出血和淚的代價!
請聽聽醫生的心聲,請看看《請保障我們行醫的安全和尊嚴!》公開信中的訴求,盡快開始真正的、徹底的醫療改革,不要再拖延、不要再推諉,不要再玩聲東擊西、南轅北轍的花腔了!
(文章來源: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