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經驗式學習公司專門訓練經理人“跳出框外思考”。它目前在中國大陸、香港以及日本設有辦事處。其課程安排通常為期3天,并在一些偏遠的地點舉行,比如在位于中國長城腳下鄉村、杭州西湖畔或靜謐且風景如畫的香港大嶼島上的培訓學校。
該公司不會在平談無奇的酒店空調會議室里舉辦講座,既不使用投影儀設備,也沒有生動的電腦圖表。盡管IWNC有時會提出一些毫不相關的理論,比如把企業與部族村落相類比,但是它也喜歡受到人們的認真對待。隨著通過企業外訓練進行個人發展,已為許多經理人所接受,IWNC公司強調,它最好將經驗與特定的工作場景和事件聯系起來。
“我們采取得的經驗式培訓,讓人們在培訓中展現其真實的行為”,該公司中國辦事處總經理AndyBrown(布朗)說道,“我們采用輔助技巧,協助參加者分析、討論他們在活動中的行為,并帶回到他們的工作場所中。許多參加者都是工商管理碩士,而且一般都是非常精干的年輕人。但他們缺乏交際技巧、主動性及創造性。這些是他們所受教育沒有提供的。”巧組合
一般情況下,每個培訓小組由自管理層往下的20名成員混合而成,這是個優良的組合,美國聯信公司(Allied Signal)大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鄧濤指出,“每個人都穿得很隨意,都是短裝打扮。乍一看沒有人能知道誰是上司。高層和主管人員并不總是想別人如此看待自己,”鄧濤說道。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多家公司采納了這種觀點,其中包括馬士基公司(Maersk)、殼牌公司(Shell)、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諾基亞(Nokia)以及Ciba(編者譯:汽巴公司)等。
另一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培訓地點應遠離工作場所。汽巴公司香港染料部經理Dave Simmonds(西蒙斯)對這一點深信不移,他在6個月之內讓包括他自己在內的80名員工參加了IWNC課程。他說道,“沒有電話攪擾,甚至沒有移動電話,這簡直太妙了。”
一般情況下,IWNC課程是企業更大培訓項目的重要部分。諾基亞的中國公司在12個月內分別舉辦了4次IWNC課程,主要由秘書以及項目經理參加,主要目的是讓他們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及承諾,鼓勵他們做出前瞻性規劃,能力開發協調員Teija Koski(柯迪佳)介紹道。“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團隊成員可以彼此熟悉。在中國人際關系非常重要,我們的項目經理人數眾多,因此必須讓他們覺得他們可以從同事那兒獲得信息。”
雖然這些管理技巧源自西方,但IWNC希望它的活動能適合任何國家和性別。另外,培訓練習活動的失敗比成功能教給人們更多東西,布朗如此說。
“當學員很沮喪,說‘他不交流;我不明白;我不知道誰管理事’。時,我們就會問他們,在工作中什么令他們沮喪,并向他們指出我們不僅是在玩游戲。”
在一個真實的安全當中,一家跨國石油公司想從競爭對手那里奪取市場份額。但是,它的四個獨立的中國辦事處卻沒有共享的遠景,沒有采取一致的提高銷售的方式。在IWNC看來,解決方案就蘊藏在一長達1個小時的練習當中。該練習使用的道具其中包括橡膠手套、一條繩子,一只彈力橡膠內管以及放在倒扣水桶上的一杯水,而水桶則放在一個大繩圈內。
布朗解釋說,練習的目標在于將杯子(代表顧客)從水桶(代表競爭對手)上面移開,運用所提供的道具(創造性和主動性)將杯子安全地移到圈外放置的四個木塊上(企業的服務中心)。
“你不能進入圈內,只能使用那些工具。這個練習意在表明,如果你不小心對待顧客,你就會失去他們的忠誠,即酒掉此處的水。我們鼓勵學員使用商業用語來替代道具的原來名字。”
“在這種練習中,每個人必須精誠合作,具有戰略眼光。你不僅要接受現狀,還要與他人共享信息并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就象在從事商業活動一樣。”關鍵的研討在IWNC的客戶看來,其中的挑戰在于參加者將水杯挪開是對他們各自工作場所的恰當比擬。這意味著要創建各種框架,使秘書或者一線銷售人員能夠漸漸把握做好業務的觀念,或者創造出使員工可以暢抒已見的氛圍。這對大陸上的中國人來說是個特別陌生的觀念,鄧濤如此指出道。
“這些培訓活動及建立團隊的方式無與倫比,”他說道,“人們喜歡他們的培訓地點和玩的游戲。但活動研討以及研討如何反映日常工作至關重要。作為一名輔助者,我觀察了大量細節,然后向組織者反饋他們下次如何能夠做得更好,他們按著做了。”
IWNC的其它訓練是針對突破個人局限的。對西蒙斯來講,這種突破就是在攀登蕩來蕩去的繩梯時克服對爬高的恐懼。在IWNC所舉辦的第一期培訓課程中,他只能爬三級,但是在隨后的課程中,他爬到了頂端。汽巴公司在設計IWNC公司課程的框架時,其準則是團隊協作和冒險。
“學員雖然感到緊張,但并不怕丟面子,因為失敗了也沒什么,”西蒙斯強調說,“這更象是在說‘我要試試’,并向你的恐懼挑戰。”導入控制
IWNC的名字令人聯想起這樣的景象:膽小的員工被迫加入此類挑戰體力的練習,而且被告誡不準抱怨。實際上,簡言之,這正是在辦公室中如何恰到好處并卓有成效地導入控制。該公司名字有一個頗有意味的來歷,這并不令人驚訝。它來源于1985年Anthony Willoughby(威洛比)帶領的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叢林中的一次探險。當時,食品供給減少時,一個隊員不停地抱怨。為了不讓這一打擊士氣的經歷重演,威洛比在以后的探險中與所有隊員訂下合同,約定他們不許抱怨。從那以后,“我不再抱怨”這個公司名字最終破殼而生。
亞洲經濟活力競爭的加劇,意味著亞洲企業日益重視培訓需求。不過,布朗認為這仍然存在著差距。有些企業的使命譯成另一種語言之后卻變得毫無意義而言,有時是含混不清,最糟糕的是根本就不存在這種說法。
布朗苦笑著承認以IWNC教授的方法管理公司有難處,“我知道這些難處,因為我自己在致力于這樣做。這種做法很有趣,但壓力很大,尤其是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