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大國、制造大國的中國,為何缺乏叫得響的自主創新品牌,從而遭遇“品牌小國”的尷尬?對此,劉平均的解釋是,這其中有諸多的歷史和現實因素:一方面,長期以來國內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夠、核心技術儲備不足;同時,這和國家相關部門對科技投入、成果轉化等重視程度的政策環境有關。
“雖然我們起步晚了些,但是這種情況正在得到很大的改善。”劉平均說。目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品牌工作,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國務院頒布的《質量發展綱要》中,把品牌強國作為建設質量強國、經濟強國的基石,將“形成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探索培育一批能與國際頂尖品牌相媲美的‘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高端品牌”,作為重要目標。
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視察時,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對于這三個轉變,劉平均認為,習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從制造到創造,從速度到質量,從產品到品牌,這一論述步步深入,揭示了品牌涵蓋范疇廣、層級高的特征。
劉平均強調,“十二五”末、“十三五”初,我國必須大力實施自主品牌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獨具特色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以至國家品牌,力爭經過若干年努力早日實現中國品牌強國夢。為此,他提出了具體建議。
其一,制定國家品牌發展戰略規劃。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的精神,制定國家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加強國家層面對品牌發展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扎實推進品牌建設工程。
其二,加強品牌培育。目前,我國企業亟須進行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品牌保護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建議成立國際品牌發展研究中心,集中我國優勢團隊,全方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開展國際品牌發展研究,主導品牌國際標準制定,為我國品牌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品牌建設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和一支素質高、專業精的人才隊伍。建議在質量工程師職業資格系列中設立高級質量品牌師職業資格,為我國培養一支具有品牌管理能力和品牌發展能力、在國際上發揮領先和主導作用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企業是品牌建設的主力軍,在實踐的同時也亟須專業組織的指導和幫助。需要組織社會力量為企業提供品牌業務咨詢和增值服務,涵蓋國家品牌建設方針、政策、法規和標準的宣貫,以及品牌建設理論與實戰研究的資源共享,為企業開展品牌建設發揮引領導向作用。
其三,加強品牌宣傳和保護。品牌是國家綜合實力、綜合競爭力的體現,需要政府推動進行集中展示。組織品牌企業展覽、品牌展示,能夠加強中外品牌企業交流合作,推動我國企業拓展國際視野,使國際社會認識中國自主品牌的價值,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做大做強中國品牌。
另外,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利潤率高的產品,往往是不法分子假冒、侵犯知識產權的重點目標。當前,我國假冒偽劣泛濫,知名品牌受到較大損害,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建議制定品牌保護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