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北京化工大學
地點:北京市 - 北京
時間:2013/12/21 0:00:00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對人深刻認識和對人終極關懷。具體而言,要確立做人的基本品德,要遵循社會基本的道德規范,要有審美情趣與藝術精神,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高校人文素養教育,要培養高校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學生做人的基本品質、基本態度和基本理念,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當功利主義進入校園,大學生對文化的接受易產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據調查,相當多的學生考研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來找一個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熱愛自己的專業;部分大學生開口閉口談錢,人前人后說利,“學習只為求職”成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他們把高等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單純的職業教育和謀生或謀取高薪職業的一種手段,因而急于掌握各種工具知識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經濟管理知識和人際交往知識。在當代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面臨著學習被動、理想缺失、未來目標不明確等問題。
人文素質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即自我完善的過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素質,是大學生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最具競爭優勢的素質。人文素養是一種基礎性素質,它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未學做事,先學做人”。人文素養的培育對于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維方式、沖破狹隘功利主義意義重大。當良好的人文素養內化為大學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時,無論他處于怎樣的境遇,都能協調好自己的知、情、意、行,較好地適應外部環境,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思想境界、品德情操、認識能力、文化教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重要的標志。人文素養不是天生的,是人文知識的積累與內化的結果。從大學的方面來講,在大學的課程設置里,所有學科的整體教育里,都應該有人文素養教育理念的滲透。
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增強人文素養是知識經濟時代人自身發展的要求和適應當今社會人才競爭的需要。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生自身,都應注重并切實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