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導,好多客戶或學員經常問這個問題,從英文來看facilitate的意思是使能夠、使之變得更容易的意思,大致可以延伸理解為支持并推進。
國內對facilitate的翻譯包括引導、催化、促動、建導等。
[個人理解]有時需要將引導與培訓、咨詢、教練等進行區別定義,相比與一般培訓,引導更堅持建構主義,強調學員親歷親為\群策群力,而且敢于直面現實問題,以輸出切實的行動計劃為產出;相比于咨詢,引導也是更強調客戶的參與,認為答案掌握在客戶手中,引導者幫助客戶找到答案并發現強大的自我;相比于教練,引導更敢于直面組織的問題,敢于運用工具和方法推動客戶解決問題,或者直白點,與企業實際結合更緊密,更接地氣。談完區別,說下關鍵的聯系。他們之間的連接點在于教練技術是引導技術的基礎,無法掌握教練的核心技能,是無法操作引導工作的;教練技術在國內推進的成效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其更關注于管理者等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而不愿意直接去解決問題(往往需要不斷過濾,直到人的能力發展上),甚至可以說引導技術是教練技術與企業實際問題結合的2.0版本。引導技術的工具和方法是咨詢顧問必須掌握的,在行動學習咨詢過程中,咨詢顧問、行動學習教練、引導師角色和職能幾乎是重合的關系(如果不從項目的角度嚴格區分)。培訓是引導的先導,除了在引導之前進行必要的闡釋和呈現之外,成功的引導往往離不開培訓的前期參與,優秀的培訓技能在關注學員、陳述觀點、氛圍調動和結果導向等方面都可以為引導師加分。
《建導管理叢書》作者布萊恩斯坦菲爾德的版本:群體建導是一個群體互動過程,建導技能為這個過程提供架構性、步驟化的方法,來幫助群體在有限的時間和財力內,達成清晰的共識決定,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以達到“溝通有效率、開會出共識、業績大提高”的效果。
《參與式決策寶典》作者Sam Kaner等的版本:引導即支持每個人做出最佳的思考。為此,引導者鼓勵全然的參與、增進相互了解和培養責任共享,借由支持每個人做到最佳的思考,引導者促使團隊成員探索出具有包容性的解決方案,建立持久的決議。這個版本強調引導者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描述了產出的特點和優勢。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引導:群策群力的實踐》作者Ingrid Bens的版本:引導者通過設計和引導結構化的互動過程,協助一個團隊更加有效地交流互動,達成高質量的決策或共識。引導的目的是提高團隊的整體效能,支持大家實現他們的目標。
國際引導學院INIFAC的版本:引導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科學,它能幫助群體更有效地研討并做出決策。引導提升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品質,使之更加聚焦在結果上。
日本引導者協會前會長kimitoshi hori的版本:引導技術是一門誕生于美國、用來解決問題與形成共識的技術。它不只是提高會議效率,甚至蘊含推動社會改革的力量。這個版本里凸出了引導技術的應用領域,指出了引導在推進民主和社會進程方面的重要價值。
IAF及臺灣開放智慧的版本:什么是引導?「引導」(Facilitate)字面上的意義是「讓事情變得容易」。它是一門鼓勵所有相關人之參與、擁有感與創意的方式,是透過流程引領人們達成共同目標的藝術。引導時關注的焦點是流程 (如何去做一件事) 而不是內容 (做些什么)。引導與「進行」有關,是將事情從 A 點進行到 B 點。引導者指引團體到一個目的地。引導讓到達眾人所同意前往之目的地的過程更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引導者的選擇能夠被團體的所有成員所接受。引導者扮演的角色?引導者(Facilitator)能讓團隊與組織更有效運作,群策群力,達成綜效。藉由提供流程上的領導,引導者協助團體更容易達成任務上的了解與決策。引導者所著重的是團體與其需完成的工作,在角色上是協助與指引,而非控制。引導者是「內容中立」者,運用公平、公開、兼容并蓄的程序及方法完成團隊工作,對于團隊會議的議題本身不表達立場或主張觀點。引導者幫助團隊深入思考假設、信念與價值,以及系統程序與內容。卓越的引導者知道如何帶領團隊建立持久性的共識。
我的版本:借助規則、流程和工具等支持客戶解決現實問題的系統方法。這是我與客戶溝通的第一句話,如果客戶還有疑問,我會再強調引導技術在促成共識和鼓勵參與方面的特點。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