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之前寫過的有關KPI提取的文章,基本上還沒有涉及到這個指標數量多少的問題。在我的實踐中,也沒怎么出現過這方面的困惑。而我給所有的客戶灌輸的理念都是:指標的數量,5-8個就可以,最多不要超過10個。但最近在幫助我的客戶提組織KPI的過程中,我請到我的一個在管理實踐中經驗非常豐富的朋友,讓他給我一些建議。當他看到我幫助這些部門提取的KPI,基本上都在7-10個的時候,就非??隙ǖ母嬖V我,指標的數量太多了,一定要減少下來。這是我第一次在提取指標數量方面遇到的問題。和他交流下來后,他說的很有道理。于是我也即刻建議我的客戶,要求他們減少指標。我將這位朋友的觀念,整理和總結出來,和大家分享。
指標數量的多少,現在想想,還真的是一個問題。十幾年前的時候,大多數企業設置管理者指標的時候,喜歡偏多。記得十年前,在呼和浩特一家企業做輔導,發現這家企業的幾個副總,包括事業部老總,他們的指標多達40多個。這就根本談不上“關鍵”了。而現在,設置指標正在朝著數量少的方向發展。確實,確實,指標數量的多少,也是和企業管理規范度的強弱有關的。對于我現在的這家客戶,基礎管理偏弱,也是第一次系統的建立基于KPI為基礎的績效管理體系工作。這對于他們而言,真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要掌握這一整套的方法、工具、流程,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沉淀的;同時,在初始階段,開展這項工作的最為重要的目的就是統一大家的觀念。所以,如果一開始就設置了太多的指標,肯定會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也很難做到觀點的統一。如果觀點無法統一,那就很難談得上流程、工具、方法的掌握,這樣下來,整個績效管理體系的流程就沒法打通。所以,從這個理念出發,對于我現在這個客戶而言,基礎管理還比較薄弱,因而指標數量的設置,宜少不宜多。盡管,在一開始開展此項工作的時候,會發現,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我還是建議,宜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解決理念、觀念統一的問題,然后解決方法、流程、工具的問題,最后達成整個績效管理系統通暢的結果。
具體指標的數量,按照平衡的理念,從業務類、管理類和成長類三個緯度提取的話,則可以考慮,業務類指標按照3-4個提取,權重在70-90%之間,管理類和成長類分別各1個,權重在10-20%之間。這樣,總共的指標數量基本上在5個左右。等到組織的管理水平已經上升到一個高度,公司整體基礎管理也都有了一定的根基后,再進一步的擴充指標的數量,這樣就起到了循序漸進的目的了。其實,每個部門都能完成5項關鍵指標,十個部門就是50個關鍵指標了,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