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和“商務模式”(Business Model)是近年來一個人們聽得最多的商術語之一,可以說它興于Dot—Coin熱潮的時候,那時的創業者憑著幾頁紙的商業策劃書和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成百上千萬元的風險投資,傳統經營中的要素,如產品、服務、技術、人才、管理制度等等都不是那么重要,只有獨特而新穎的商業模式設計才能得到投資者的青睞,這種對商業模式的過度崇拜把一批網絡公司和他們的領導者推上了事業的高峰,也造就了一批靠白手起家的新經濟財富英雄。
于是,各種商業模式一時間滿天飛舞,諸如B2B、B2C、拍賣與反拍賣模式、廣告收益模式、會員費模式、傭金模式、社區模式、外包模式層出不窮,商業模式變成了一“標簽”,從企業如何構建產品和服務來獲取收入,到采取什么樣的戰略組織結構,都可以貼上這個標簽。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在許多Dot.Com燒完最后一疊鈔票而紛紛走向破產,并引發了以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為特征的全球性 其實這種模式不是一個完全新鮮的概念,也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用名詞。實際上它存在于任何一個企業組織中。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每一天人們都在某個有價值的事情上進行投資,開發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并把它們銷售給客戶,從中賺取利潤;這種有利可圖的事業在今天已遍布世界每一個可能的角落,從懷揣創業夢想的小老板的一紙商業計劃書到大型企業領導人頭腦中裝著的客戶關系創新。 無一不包含著商業模式的內容,這些經營思路和模式與互聯網精英們的商業模式相比,可能顯得原始而簡單,但其創造價值的方式仍然有效,這就是商業模式的最本質特點。在中國,過去10多年里,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絕大多數企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功變成了昨日輝煌,對中國的企業組織來說,也許成功是帶來失敗的最大致因。因為,成功使人們沉迷于過去的成就不能自拔,相當多的企業組織處于現實的迷霧中,由于缺失創新能力而使經營逐步走入了困境。仔細分析那些經營失敗的個案,我們就會發現,企業經營危機的根源并不是產權不明晰,也不是企業制度或者治理結構出現了問題,當然也不完全是由于管理不善,甚至也不存在嚴重的經營錯誤。 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所作所為是正確的,但卻又毫無收獲。構成這一明顯悖論和矛盾的根源何在呢?在中國過去的計劃經濟時期里,企業組織能否理解商業模式似乎無關緊要,因為國有企業的商業模式是由政府主管部flN定的,與企業本身無關;企業高層領導人只需要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的計劃就能使企業獲得成功,而弊端的癥結就在于此:當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也就是作為一個企業組織用以建立以及從事商業運作的那些基礎假設條件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的現實時,企業組織中正在運行商業模式已經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