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以邁克爾·波特教授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主流理論,競爭成為戰略思維的出發點。波特認為:一個企業的贏利水平,取決于其所在產業的贏利潛力;一個產業的贏利潛力,又取決于該產業的競爭強度及其背后的結構性因素;因此,“產業結構分析是建立競爭戰略的基礎”、“產業結構永遠是戰略分析的起點”。
企業應該通過對產業特點和產業結構的分析,特別是對潛在競爭對手的進入、替代品的威脅、產業內部競爭激烈程度、供應商和顧客討價還價的能力等五種競爭力量的分析來識別、評價和選擇適合產業特點的競爭戰略,即成本領先、標新立異和目標聚集戰略。基于這樣的理論,企業管理者們逐漸形成了通過選擇進入產業尋求企業發展機會、進行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思維模式,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選擇一個發展前景良好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