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的本質其實是根據大趨勢的變化,制定一種供企業遵循的規則。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必須按照社會的規則來制定企業的規則。所以,
戰略的制定其實就是社會規則的企業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么我們要制定
戰略,就必須要研究政策的走向,因為政策的走向代表著未來的趨勢,代表著一種社會規則。趨勢總是指向商機的。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的
戰略方向自然也應順應趨勢。
1917年,王永慶出生在臺北新店直潭,其父王長庚以種茶為生,生活頗為艱辛。由于學校離家比較遠,王永慶每天走20公里的路程去上小學。15歲小學畢業后,王永慶便到茶園當雜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
當機會、能力和目標這三個條件都具備的時候,王永慶開了這家小米店。實際上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種能力。第一種能力叫理性的思維能力,這叫智商;第二個叫感性的情感能力,這個叫情商;還有一種能力叫堅持的意志能力。王永慶能每天走20公里的路程去上小學,就說明他從小就具備這種意志力。
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最外的一層叫大腦皮層,也叫意識大腦。我們經常說的人要有理性,我們思考問題是靠理性,靠理智,主要就是這一層在發揮作用。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是發揮意識大腦的作用,動之以情,主要是靠情感大腦。我們一般把意識大腦比喻成智商,情感大腦比喻成情商。有的人情感比較豐富,那是因為情感大腦比較活躍。
西方人認為人還有一個爬行大腦(理性),這個大腦在生活中主要負責人的意志力。比如一個人做事能不能堅持。人喝醉酒以后就能看出這個大腦的作用。有的人干了錯事會說:“我當時喝了酒,你原諒我吧!”其實人喝了酒是干不了錯事的。他沒喝酒的時候,被意識控制著,很多事不敢干。喝了酒,放開了,才敢干。所以,酒后干的事都是要負法律責任的。為什么過去喝酒才能寫詩?因為喝了酒以后,爬行大腦就不工作了,另外兩個大腦就調動出來了,創造力就出來了,也就是我們說的潛意識就出來了。
戰略管理實際上是在人清醒的時候,用意識大腦去制定一些東西。因為人的意識大腦有個特點,想讓它工作,必須安靜。所以凡是用意識大腦工作的人聲音都很輕,你要想擾亂它,你就叫他不斷地動。為什么軍隊經常組織戰士跑步,因為運動的時候人的思維就跟不上,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