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用西方人修路的思維來分析系統思維。西方人認為修路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考慮最終要修到哪兒,也就是制定終局。最終修到哪兒,哪兒就是終局。我們把終局稱為目標。第二,在修路之前要制定一條路線,然后沿著這條路線修。第三,根據前兩點制定前期投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修路第一個要有目標,第二要有方案,第三要有投入,第四要有規則。什么規則?西方的高速公路有個特點,進去的時候要拿卡,出來的時候要找出口,而且還要繳費。上去的時候一定是單行道,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每小時不能低于60公里,不能高于130公里,這就是規則。目標、方案、投入、規則,這些就是修路的系統思維。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戰略思維是先確定目標,然后通過確定目標體系配置資源,所以戰略思維的過程就是培養資源的過程。所以有人把企業戰略總結成三個階段:界定生存空間,培養競爭優勢,確定綜合競爭力。
西方研究戰略的方法就是用分析的方法來分析系統,分析內部環境,分析外部環境,分析信息,通過分析形成一個模型。西方把分析當成一種工具。分析外部環境就是研究外部系統,分析內部環境就是分析內部系統。系統思維要研究外部系統和內部系統。外部系統叫外部環境,內部系統主要包括流程、價值鏈、產業鏈。流程要通過管理來提升效率,價值鏈是經營資源的,產業鏈是通過戰略研究機會的。價值鏈和產業鏈在經濟學都叫路徑,就是做事的步驟、方式。比如我去一個地方,是坐飛機、坐火車還是開車或者自己走著去。
西方管理學通過分工解決了流程化的問題,通過制訂戰略形成了信息流、技術鏈、經營鏈,形成結構,形成績效,形成一個文化體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管理學就是把做事分成幾個步驟,分成幾個環節。戰略就是研究怎樣建立這幾個環節,怎樣從這幾個環節里去找機會。所以戰略研究產業鏈就是分析我們的機會是什么,研究價值鏈主要是分析我們的資源是什么,管理分析我們的效率是什么?!皺C會、資源、效率”的意思是,要想找機會在產業鏈層面找,在價值鏈層面尋找資源。現在在企業中比較流行的商業模式主要就是在價值鏈和產業鏈這兩個層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