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競爭為本的戰略思維模式
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以邁克爾?波特教授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主流理論,競爭成為戰略思維的出發點。波特認為:一個企業的贏利水平,取決于其所在產業的贏利潛力;一個產業的贏利潛力,又取決于該產業的競爭強度及其背后的結構性因素;因此,“產業結構分析是建立競爭戰略的基礎”、“產業結構永遠是戰略分析的起點”。
企業應該通過對產業特點和產業結構的分析,特別是對潛在競爭對手的進入、替代品的威脅、產業內部競爭激烈程度、供應商和顧客討價還價的能力等五種競爭力量的分析來識別、評價和選擇適合產業特點的競爭戰略,即成本領先、標新立異和目標聚集戰略。基于這樣的理論,企業管理者們逐漸形成了通過選擇進入產業尋求企業發展機會、進行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思維模式,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選擇一個發展前景良好的產業。
3.以顧客為本的戰略思維模式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產業環境的日益動態化和顧客需求的日趨個性化,以顧客為本的戰略思維模式逐漸形成。它認為,無論是增強企業自身能力,還是拓展市場,都必須以顧客為中心,創造顧客感興趣的新價值。研究顧客需求和滿足顧客需要是企業戰略的出發點。戰略始于顧客,顧客決定產品。正如艾德里安斯萊伍克
茲基所言,戰略的本質就是向顧客提供價值。基于這樣的認識,企業管理者們逐漸形成了企業要想取得成功就應該以顧客為中心,盡最大努力維系顧客或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反應顧客的價值、奉顧客為上帝的思維模式。總的來說,以上幾種思維模式都有其進步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時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以顧客為本的戰略思維模式,它把顧客看作是企業的一部分,把發現、引導甚至創造顧客需求、滿足顧客需要、維系顧客關系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重點。在一個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高度細分的動態環境中,將顧客價值作為競爭的基點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種由外而內的戰略思路可能會導致企業盲目地適應顧客需要,從而導致內部資源和能力的浪費。所以,領導者要全面地、辯證地看待每一種戰略思維模式。
其實,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第一種戰略管理思維模式其實是企業的一種內部戰略,或者叫自我戰略,主要解決創業初期怎么辦的問題;企業大了就要研究競爭戰略,研究怎樣壯大自己,超過別人;企業再大了要研究顧客戰略,怎么服務好顧客,促使企業長遠發展。現在我們很多企業和企業領導者還停留在第一階段,有一部分人停留在第二階段,很多人到不了第三個階段,就是服務好顧客讓天下擁護的階段。不過,能從管理好自己的企業,到管理好自己所在的行業,也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