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怎么讓兒子成了“混世魔王”?
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張杰的媽媽
我兒子今年十四歲,上初二。從小到大,他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熱情善良,愿意幫助別人,從不惹事。我和他的爸爸從小我們就教育他要做一個善良誠實的人,對別人要寬容,也經常給他講孔融讓梨之類的故事。我常常對他說,如果和別人發生了沖突,一定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兒子小時候就比其他的孩子長得高大,我怕他欺負別的孩子,所以經常告訴他要忍讓,他很聽話,別的孩子欺負他也不還手,寧可自己受罪。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給他買了一個他非常喜歡的電動玩具車,他剛玩了一小會兒,就被幾個小朋友借去玩了,等還到他手里時已經爛了。他氣得大叫,但還是控制自己沒有為難小伙伴們,他想要他們賠,我說算了,他們也不是故意的,兒子也同意了,我希望他長大能成為一個好人。
沒想到,自從上了初二以后,他就像變了一個人,好像是一夜之間,我的聽話懂事老實的乖兒子,就變成了人見人怕的混世魔王。先是打了同桌同學,他說那個同學給起外號,嘲笑他。后來又打了班長,說班長不公平。
老師一次次把我叫到學校,問我是怎么管教孩子的,我的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的,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我和他爸爸磨破了嘴皮子,給他講道理,剛開始還能聽幾句,現在我們連說都不敢說了,一說就急,有一次,他爸爸說得重了一點,差點和他爸爸動手。
前兩天,老師又把我叫到了學校,說兒子最近經常逃課,跟學校里那些好打好鬧的人混在了一起,還發現他抽煙喝酒,在學校辦的網站上攻擊學校,辱罵老師……。
陸老師,你說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該怎么辦啊?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張杰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寬容善良,樂于助人,所以,從張杰懂事起就把這些美好的傳統美德輸灌給了兒子。然而,張杰為什么會突然變成一個“混世魔王”?難道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錯了嗎?為什么種下善的種子,卻長出了惡的果實?通過與孩子的進一步溝通,我了解到一些父母并不知道的事情,仔細分析后可以看出,張杰的轉變源于以下幾個原因。
1、父母只注重美德教育,忽視了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
人的存在大體上有兩種形態,一是種道德形態,一是種社會形態。假如人的社會形態是僵化和不完整的,就會對他的道德感和道德觀帶來沖擊,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的道德形態和社會形態就是矛盾的。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不會與人溝通,保護自己,處理好人際關系,他就會受到嘲諷、輕視、攻擊,四處碰壁,很難被社會群體所接受。此時就會對傳統的道德觀產生懷疑和排斥。
張杰就是典型人際交往失敗的例子。善良的父母只灌輸給他高尚的道德觀,卻沒有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社會經驗以及與人交往的技巧傳授給他。
中學生在發展自我的同時,他的社會意識也在增強,他們在與別人相處時,更在乎相處的方式,而不是道德的高低。比如,在別人不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別人,就不是樂于助人,而是令人討厭。
張杰不明白這些,他的社會形態還處在小學階段,所以顯得幼稚可笑。他害怕冷落,渴望同學的友誼、支持和認可。所以,他總是毫無怨言的幫助同學,即使有人嘲笑他、捉弄他,他也不在意.他常常這樣安慰自己:“都是同學,大家關系都不錯,他們也不是故意的。”他的這些做法和表現讓同學們感覺到他很“面”,沒心沒肺,沒自尊,所以同學們就經常拿他取樂,不尊重他的勞動付出。
2、 簡單的善良和過分的忍讓壓抑了孩子的性情
忍讓要有限度,善良也要用智慧。
無論是性格暴烈或者是溫順的人,他的忍耐性都有一個閾值,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爆發出來,向內傷害自己,向外傷害他人。
其實,同學們的做法讓張杰的心里也很難受,但他怕別人說他不愿助人,斤斤計較,小心眼。因為他時刻記著父母的話,要寬容\忍讓\善良。于是一再安慰自己。表面上看,他似乎很不在意,實際上他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矛盾。一方面要寬容善良忍讓,一方面,付出和回報之間的落差讓他感到不公平和怨恨,別人的羞辱讓他感到羞愧、憤怒,可每當他要發作的時候,他的道德觀就跳出來制止他,他就這樣一次次壓抑著自己,憤怒和不滿的情緒因為沒有宣泄的出口越積越多。
3、孩子不會安全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憤怒
表面上看好像是張杰情緒感覺缺失,不知好壞喜怒,實際上是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這樣同學們就不了解他的心理感受,不知道他內心對尊嚴和歸屬感的渴望,所以惡作劇就不斷發生。
我們生活在語言的世界里,語言溝通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工具,人與人之間的誤解、矛盾、紛爭和沖突都是語言信息障礙造成的。張杰不敢說出自己內心壓抑著的不平、不滿,是怕同學們不高興、不理他,他不知道怎樣能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又不會讓同學們不開心。同時,他也不敢完全把自己痛苦的心情告訴父母,怕父母說自己愛計較,因為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個寬容大度的男子漢。
4、 理解和尊重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
被重視和尊重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感到安全和有價值,所以人們為了獲得它們不惜利用各種手段,付出各種代價。
張杰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和同學們和諧的相處,他不希望自己一個人讓那么多人不高興,所以他就違心的堅持著,但是,他多么渴望同學們的贊賞和尊敬,所以在課堂上,他也努力表現自己,希望通過快速回答老師的提問展現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他積極參加班里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并常常獲獎。但是這些努力都無法獲得尊重,他便選擇了“暴力攻擊”的道路。
5、 攻擊他人是為了保護自己
通過和張杰面對面融洽的溝通和分析,我發現,在張杰強硬的、攻擊性極強的外殼下,掩藏著一顆害怕受傷的心。
張杰所有的攻擊性行為,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發泄憤怒。有一次,他還沒等老師講完題,就迫不及待的舉手回答,結果結結巴巴沒有回答上來,同學們哄堂大笑,有的吹口哨,有的朝他扔紙團,有的在那里假裝嘔吐……,他感覺受到了極大的污辱,這種感覺從,從沒有這么強烈,讓他面紅心跳,他感覺自己就要爆發了,他握緊了拳頭,就在他極力控制自己的時候,他的同桌怪聲怪氣的叫他的外號“大臉貓”。張杰的心理承受的閾值因為這句“大臉貓”超過了極限,他出手了,一拳把他的同桌同學打倒在地,然后又抄起板凳砸了下去……
從那以后,同學們對他另眼相看了,沒有人再借錢不還,沒有人叫他外號,沒有人再敢嘲笑他,羞辱他了。從此,在他心里就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理論:善良和熱情是愚蠢的,只能換來嘲弄,只有暴力才能換取尊重和地位。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不能讓善良的父母傷心,不能讓善良的種子結出惡的果實,善良是人性的光輝,每個人都需要善良,我們要讓智慧的善良給每一個家長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
1、改變錯誤認識,讓孩子知道只有智慧和善良才值得尊敬
告訴孩子,現在同學們不再欺辱嘲弄你,并不是你在他們心中變得重要和值得尊敬了,只是同學們對你警惕了,敬而遠之了,是真正的冷落。
善良并沒有錯,錯的是方法。自己不被同學接納,并不是善良和寬容不被接納,是因我們我們沒有掌握好使用善良和熱情的度。比如,有同學說錯了話,或者讀錯了字,不要當面糾正,那會讓他很尷尬,覺得沒面子.要知道,少年的自尊心是很強的,需要保護,你可以私下里單獨告訴他。善良和熱情也需要經驗和智慧。
2、不要因為孩子的過激舉動,就以為孩子變壞了,喪失信心。要相信善良的種子依然會在孩子內心茁壯生長
要相信孩子,善良的種子并沒有在他的心中枯萎,只是缺少陽光的照耀。善的美德在他的心中還有很強的生命力,他也常因自己傷害了別人而愧疚,他只是表面上裝得無所謂。但是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攻擊別人,他沒有學會其他的捍衛自己尊嚴的方法。只要我們理解他、溫暖他\教給他智慧的方法,他一定會成為父母期待的好孩子。
3、培養孩子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能力
學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非常重要。家長可以教孩子這樣表達:“我覺得你是在取笑我,這讓我很不舒服,希望你能尊重我?!薄拔也桓阌嬢^不是因為我軟弱,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同學,我尊重你,愛護你?!?/p>
4、和孩子共同學習人際交往技巧
人際交往中大體上要遵守這樣一些要點:
1)尊重他人, 贊美他人的優點,接納他人的缺點。
2)語言要節制,有禮貌,對自尊心強的人要含蓄婉轉。
3)學會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語,不尖刻的反駁他人表現自己。
4)學會拒絕,對侵犯自己權益的事情敢于說“不”。
5)在他人能完成或者自己想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不要過于熱情去幫助,這會讓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還有很多技巧和禮儀需要我們學習掌握,父母和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習,并互換角色體驗使用,增進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第四節課:家長作業
1、對孩子要耐心寬容,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出現反彈也是正常的,此時更需要我們的關懷和溫暖融化她受傷的心。家長的耐心有多大,孩子的變化就有多大。
2、經常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隨時掌握新孩子的新變化,配合老師共同教育孩子。
3、只要孩子有進步,就及時鼓勵強化,把孩子好的行為固化下來,免得孩子喪失信心。如“你今天表現真不錯,別人踩了你的腳,但你知道人家不是故意的,你笑著說沒關系,這件事讓大家都很愉快”
4、家長也要多學習人際溝通技巧,做孩子的榜樣,尤其是教會孩子控制和處理好憤怒的情緒,讓孩子懂得如何說“不”。
5、適當的時候放棄語言說教,學會向孩子示“弱”,尋求孩子的幫助。父母可以刻意安排一次吵架,讓父親對母親輕微“動手”,引發肢體上的沖突,然后由母親向兒子求助,問他該怎么辦。讓他看到攻擊性行為對人們的傷害,同時通向他“求助”,一步步引導他如何正確地宣泄情感,表達自我,處理人際關系。
6、父母不要對美德教育喪失信心,堅持自己的信念,并使其成為孩子的信念,讓孩子找到內在的價值和成長動力。
(責任編輯/李彥)
發表于《婚姻與家庭》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