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對某企業的一個小型生產分廠進行調研。由于工廠90%以上的職工都是周邊農民,他們對我提出的問題要么不理解,要么漠不關心,直到我遇到一位姓岳的車間主任。 兩年前,他還是另外一個車間的工段長,而當時這個車間不但三天兩頭出事故,而且
生產的產品質量合格率總是不達標。但不到兩年時間,他把這個車間管理成為整個公司最優秀的車間!他是怎樣做到的?希望通過我對岳主任提出的四個問題,能為您的管理提供幫助。
一、什么是好領導?
岳主任說:“我認為領導的責任,就是解決‘亂子’、訂立規矩、培養干部。”
我問他,這兩年時間您具體做了哪些事情?
岳主任說:“剛來車間的頭兩個月,我就是跟工人們待在一起解決技術問題,經常住在廠里。兩個月后,
生產和技術方面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我就開始訂立制度、流程和考核規定,大概又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車間完全實現正常運轉。再后來,我就培養干部(工段長、班組長),放手讓他們干!”
“作為一個好領導,出現意外事故時,你要到場,敢于承擔責任,擺平問題;如果連續出現同樣問題,就認真研究,訂立制度和規矩;接下來把精力放在培養干部上,讓更多的人幫你管理。所以,最好的領導往往工作最輕松,而最差的領導往往忙得要命。”
二、誰是好干部?
“我對干部有三個分類:一流干部是敬業想辦法,除了勤奮努力,工作上得想辦法,發揮主觀能動性,按時保質完成目標。二流干部,能夠嚴格執行,但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三流干部只找借口,一次完不成,我給你機會;兩次完不成,降薪降級,嚴厲警告;三次還完不成,調走或者下崗!”岳主任說。
三、怎樣確定一個干部是一流還是二流呢?
“分兩個部分:一看業績,我們每個月都有績效考核,到年底算總賬;二看群眾基礎,每年年底進行一次民主評議,車間所有員工對干部進行打分。第一部分是客觀事實;第二部分是主觀評價,所以需要慎重對待。”岳主任解釋道。
“如果一個干部評議得分全是優秀即90分以上,說明他有老好人思想,不適合當管理者;如果評議結果太差即70分以下,說明綜合能力差,不得人心,自然當不下去;最好的人選是在中間即70-90分,這是我要重點提拔和培養的干部!”
四、考核與評估的訣竅
“我堅決推行末位淘汰制,班組大比武,每月進行排名。具體做法是:每一個同等工段都安排三個班組,工段長每天給各個班組制訂
生產計劃,并在當天按照任務完成情況(包括工時、產量、安全
生產、規章制度執行等)進行打分。每月綜合所有得分,將三個班組進行排名:第一名獎勵,第二名不獎勵也不處罰,第三名罰款。”
岳主任說,這樣強制排名之后,三個班組爭先恐后、互相比拼,使得每個工段在技術進步和
生產高效方面都不斷取得進步。
“我們所有干部實行強制的末位淘汰制,比如一個班組長,如果年底統計共計6次以上排名倒數第一,對不起,你必須下調!新的班組長,由班組成員推選產生,也鼓勵毛遂自薦;原先的班組長自動降為普通員工,但仍可按照程序重新申請成為班組長——這樣能上能下,靠能力和業績吃飯,讓絕大多數員工感受到了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