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做管理者,尤其是做學院派知識型的管理者,有時候你不得面對這樣一種尷尬,當你有一個很好的管理理念或管理實踐想與別人分享的時候,你的談話對象就會很客氣地回敬你一句,“是的,你說的不錯,那確實是個不錯的觀念和做法,但那是在外企,是跨國公司的事,在中國行不通,中國沒有這種環境。”
這會使你頓失激情,全無繼續講話的欲望。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我經常碰到,好多次在激情飛揚地與別人分享的時候被當頭潑了冷水,吃了閉門羹,有時候還會被不客氣的人戲為紙上談兵。
某大型通信企業的老總在談到企業管理的時候指出,現在企業的管理者缺乏的不是實踐經驗,而是缺乏指導實踐的知識體系,有的管理者甚至連管理的ABC都搞不清楚,所以現在企業必須強調管理者的學習。用先進的管理理論把他們武裝起來,這才是企業管理的當務之急。
這種現狀一定程度上影射出了我國企業管理者的一種狀態,就是安于現狀,慣性管理,難以接受新觀念,缺乏學習,缺乏系統的理論培訓,離科學管理距離較遠。
我把這種人稱為缺乏紙上談兵勇氣和智慧的管理者。
是的,趙括紙上因為紙上談兵成為千古笑柄,也因此,人們不愿再與紙上談兵這個詞為伍,惟恐避之而不及。
但是,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者,我們恰恰需要一種紙上談兵的勇氣和智慧,需要加強學習,廣泛涉獵,成為知識財富的擁有者和傳播者。
這里,我認為紙上談兵有兩層含義,一是從紙上學習知識,一個是在紙上創造知識,兩者相結合,形成你的知識體系,構建你的知識構架,以此作為指導你實踐的重要依托,使你的工作更加職業化和效率化。
惟有如此,你才可以更好地承擔管理者的職責,你才有資格對你的員工講話,更好給他們以指導和幫助,使他們盡快地獲得成長和進步,否則,你的管理措施將沒有任何說服力和影響力。
在信息爆炸,經驗貶值的知識經濟時代,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你必須時刻站在知識的前沿,與時代保持親密接觸,擁有并生產知識,然后才可以做好表率,才可以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使人力資源開發成為可能。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至多也就是個留守的老兵,不堪忍受的知識型員工肯定會棄你而去。到時候,你就不得不面臨無人可管,無人聽管的尷尬局面。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就告戒我們,“你們不但要讀這本書,而且要發表,要不斷地與別人分享你的理解,惟有如此,你才能不斷有所提高”。
實際上,柯維也在告戒我們要學會紙上談兵,在不斷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要不斷地與人分享知識,不斷把所學到的知識賣出去,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并創新知識,使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同時,在你紙上談兵不斷與分享的時候,你也培養了對手,你就不會再因為無敵而寂寞,逐漸地,將會有更多人與探討問題,這種超越感和緊迫感也會逼著你繼續努力,以保持繼續領先的優勢,使職業生涯更加豐富和成功。另外,在探討與交流過程中,靈感的火花也會在交流的對碰中不斷產生,你的知識財富將越積越多。
在管理工作中,你是否感覺到了力不從心?在指導員工的時候,你是否感覺到了無從下手的尷尬?你是否依然很忙卻收效甚微?那么,別再猶豫了,別再在知識的邊緣徘徊了,從現在開始,朝向知識管理的目標,動用你天才的智慧,開始紙上談兵,開始你的科學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