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就是用人,用人就要講究方法技巧,但不能止于此,因為方法技巧只是“用人之術”而已,要真正做到會用人就要由“術”入“道”,上升到“用人之道”的層面。何謂“用人之道”?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透悉人心。
心理學家莫利兒曾說過:“人是心理的動物,其情緒、價值、思考、意念和抉擇莫不被環境、教育和經驗所左右。”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集合體,任何組織不管工作科學化、專業化到何種程度,絕不能用管機器的方法去管人。因此,作為領導者,必須從人性的特點出發,通過心理的分析弄清被領導者行為的動機,通過外部的刺激反應了解被領導者需要滿足的層次與內涵,進而多關切、多尊重,籍以激發其生命共同體的團隊精神,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領導者。
有這樣一個問題,同是領導,為什么有些領導者能贏得下屬的欽佩和贊許,讓下屬傾心相隨,甘愿賣命,有些領導者非但不能取得下屬的認同反而遭到背后的議論呢?原因就在于能不能識別和把握下屬的心性,也就是說,高明領導者的成功之道不在于他的術,即那些具體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即他對人心、人性的透徹地理解和把握。
現實中很多領導者都熱衷于用制度加以管理,用權威震懾下屬。制度是管理的題中應有之意,制度管理本身并不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倡導的工作流程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就是要以制度的形式來實現的,但泰勒同時也強調這樣做的目的是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法”,并且勞資雙方都要認識到“提高效率對雙方都有利”,需要來一次“精神革命”。泰勒還首次提出了必須“考慮人性”。可惜我們一些領導者只學到制度這個形式,偏于“管”,而疏于“理”,熱衷于運用權力,忽視下屬的思想和感受,甚至迷失了制度應有的目的。如果制度的作用僅僅是讓下屬服從,那制度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制度最能發揮作用的部分往往是組織規則的底線,一般領導者了解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一小部分,都只是管理這座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水下部分就是下屬的心理狀態,也就是組織的“心理資本”。制度越嚴密,水面下的部分就越大越神秘,這是制度的缺憾。因此,領導者必須重視“心理資本”,學會管理和利用“心理資本”。領導的根本在于經營人心,在于掌運人性的技藝,平庸的領導者經營業務,高明的領導者經營人心。
何謂“經營人心”?經營從具象上講是指對某種產品或業務的交換和處理,若從抽象上看就是一些信息的交換和處理。人的心理活動質而言之也是一種信息流動,而領導從根本上說是心理領導,是對人心的識別、理解、引導和干預,是對人的心理信息的交換和處理。
領導的過程實質上是領導者認知、解讀下屬心碼,并據此有針對性的反射出自己的心碼,以對下屬的心理施加影響進而主導下屬行為達成領導目的的過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就是對人心的經營,進一步講,既然認定領導是一種藝術那么領導自然也就是一種經營人心的藝術。
經營人心就是揣摩人心,把握人心的脈動規律,大凡成功的領導者都是閱人度心的高手。華人第一商李嘉誠從年少打工時就養成了品人的習性,據說生人從其身邊經過,就能察覺該人的身份、喜好和性格。他深知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需要徹底的尊重,每一次和人打交道,都是一次口碑的傳播。他的事業如日中天,與他善于琢磨人心,卡準人心大有關系。
因此作為領導者既要懂管理,更要懂心理,只有了解了下屬的心理和性格特點,適時地、有針對性地因應了下屬的心理活動規律,解決了他們的心理問題,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才能從心理上折服他們,換得他們自覺的擁戴、積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