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培訓的迷茫和糾結
自從管理學誕生以來,咨詢和培訓就如影隨形。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企業經營實踐中提供咨詢和培訓的需要,才催生出了管理學。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羅,其正式身份就是咨詢培訓師;管理學體系的構建者法約爾,在他退休后也把一腔熱血獻給了培訓事業。如果了解管理學誕生時期泰羅的“賠錢賺吆喝”,法約爾在“管理教育”方面的宏偉設想與實踐,就不難看出這一學科誕生階段培訓與學術的“親密關系”。
然而,唇齒相依的同時,難免咬了舌頭或者嘣了牙齒。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管理學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即學術與實踐如何對接?在管理學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學者、咨詢培訓工作者、企業實踐者摩擦不斷。總體來說,這種摩擦既有砥礪,也有抵梧;砥礪會推動學科的進步,抵梧會加大學術與實務的隔閡。這種摩擦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中國的管理學研究,同實際需要的距離越來越大;而中國的管理培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天橋把式”和“江湖游醫”。分析其中的來龍去脈,既有利于管理學在中國的縱深發展,也有利于企業的轉型與變革。
一、全世界的難題
科學管理剛剛誕生時,泰羅就抱怨大量的“效率工程師”歪嘴和尚念錯經,扭曲了科學管理的原意。隨著商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學術與實踐的對接就一直存在著爭論。50年代,福特基金會資助的戈登和豪威爾報告(R.A.Gordon andJ.E.Howell,Higher Education for Busin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卡內基基金會資助的皮爾森報告(F.C.Pierson,The Education ofAmerican Businessmen,Mcgrew-Hill,1959),都尖銳地指出商學院未能承擔起訓練、培養管理者的重任。當時的批評,認為商學院過于強調職業教育,而忽視了人文和科學兩大方面的基本素質培養,用支離破碎的具體知識限制了管理者未來的成長。而到了80年代,批評反了過來,美國大學商學院協會組織的調查(L.Porter andL.E.McKibbin,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lopment,Mcgrew-Hill,1988)以及其他相關研究則指出,商學院中定量研究和心理學、社會學教學內容的劇增,大批沒有工商業背景的學者從事工商教育,不理解工商業活動的復雜和奧妙,經不起現實適用性的檢驗。講管理的教授不懂實際管理,從事實務的經理看不懂管理論文,成為工商教育的通病。重視實務的明茨伯格,干脆寫了一本書《要MBA還是要經理人》,對工商教育極盡奚落調侃。可以說,管理教育與管理實踐的對接,是一個全世界的難題。
這個難題的癥結,在于管理領域的分工。管理實踐是一個整體,而管理知識則三分天下:學者、咨詢培訓師、企業家(包括經理人)各掌握一部分。這三種人的志趣不同,發展各異,然而,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領域和同一類問題。學者的目標是學術上的建樹,培訓師的目標是打動實踐者的心靈,實踐者的目標是企業自身的發展。例如,面對同樣一個產品滯銷的案例,學者感興趣的是可否能夠在理論上挑戰現有的營銷學說,培訓師感興趣的是這個企業是否愿意花大錢訓練推銷人員,而經理人首當其沖的是考慮資金回籠和周轉等問題。正是這種立場的不同,經營者會覺得學者分析論證是遠水不解近渴,站著說話腰不疼;學者會覺得經營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激反應代替了理性思維;而且雙方都對培訓師信不過,學者覺得培訓師過于淺薄,經營者對培訓師能否解決問題滿懷疑慮,培訓師一方面嘲笑學者是書呆子,一方面把經營者當冤大頭。
來源:價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