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里有一句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在這個故事里,本來主角只有兩個,周瑜和曹操,諸葛亮只應該算個配角,但就因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么一句話,把諸葛亮在故事中的地位提升了不少。
周瑜整個戰爭的規劃可說為經典,而且,赤壁之戰也確實成了經典之戰。現在我們想個問題,如果沒有東風,結果會怎樣?周瑜又會被怎么評價呢?
火攻本身是個非常好的策略,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落地”?當所有的準備都做好的時候,東風成了“落地”的障礙。在周瑜定下火攻的時候,他想過“落地”嗎?一定想過,而且想了很多。只要有東風,我們就能夠采用火攻,一舉打敗曹操。但到了關鍵時候,沒有東風,周瑜差點氣的病死。
其實,管理能否“落地”的關鍵不在這個“只要”情況發生之后,而在于如何發生這個簡單的“只要”。
我們在實踐中遇到的種種“東風”問題,實際上產生的根源不在“只要”之后,而在于沒有這個“只要”。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只要我們員工都能做到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做到“日清日畢”,我們整體的執行力一定會提升好多倍,我們就能徹底杜絕任務延期的現象。
有道理吧,確實,只要我們能做到“日清日畢”,我們又怎么會出現任務不能按期完成的事情呢?換個角度來想想,我們自己做到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難度大嗎?確實是可以實現的。但如何讓我們組織中所有的人,哪怕就是大多數人做到“日清日畢”呢?如何做到這個“只要”呢?
對于管理者而言,當策劃出一套好的方案時,我們心里一般會更多的把注意力偏向于方案成功后的成效,很少能真正關注細節,尤其是看上去很容易實現的細節。往往容易產生“只要…就…”心理,而這種心理恰恰是管理不能落地的原因之一。
在落地式咨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管理者的這種“只要…就…”心理,比如:
Ø 銷售業績越來越差,于是我們想“得招一些銷售高手過來,只要招到了高手,業績就不會有問題”。可是,到了年末總結的時候,面對慘淡的業績,我們只好嘆氣:“嗨,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啊,高手始終沒到位,不是招不到,就是留不住。”
Ø 人力資源的困惑也是這樣,好不容易來個像樣的人力經理,于是我們深切的對她說:“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質量高的簡歷,只要你能解決簡歷的質量和數量問題,問題就解決了。”新來的人力經理詫異的皺皺眉頭,沒過一個星期就主動離職了。
Ø 當銷售和人力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又沉思,并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公司的品牌,如果品牌更響亮一些,現有的銷售也能大幅提升業績,而且主動投遞簡歷的人將會更多。于是,我們鄭重的說:“只要公司品牌上去了,銷售和人力的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Ø 可是主抓品牌的負責人也困惑了,銷售跟不上,客戶量不夠,地面市場沒有活動,只能靠網絡營銷和品牌推廣了,于是“只要公司能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品牌就不會有問題。”
Ø 于是財務也困惑了,業績上不來,現有的資金發工資都難,于是“只要公司能找到風投,或者是將人員裁減一半,資金問題就解決了。”
Ø 于是,去年如此,今年如此,明年依然如此。
不要“只要…就…”,如此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管理不可能落地,執行力只能是空談。要落地,換一種思維——“只有…才…”,只有如此思維,才能真正落地。
Ø 銷售業績上不來,怎么辦呢?“最直接的辦法是招更多的銷售高手。”可現在我們的績效體系如此混亂,高手怎么肯來?于是“只有先解決績效體系的問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Ø 人力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公司的銷售人才也不能全是高手,必須有合理的人才梯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公司銷售體系的人才持續性問題。看來,我們必須在績效體系建設的同時,開始著手完成人才通道及培養體系的建設問題,因為只有這個體系健全了,可持續性的人才梯隊才可能形成,公司的人才問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
Ø 市場也在想,品牌要上去,可是目前公司還不可能有大的品牌投入,而各地的區域市場意識還不足,怎么辦?得想辦法加強與區域的溝通,只有提升了區域的市場意識,各地的活動辦起來了,才有可能形成燎原之火。但這又得有個前提,只有我們的網絡營銷起來了,才有可能幫助公司發展更多的代理,更多更快的覆蓋區域市場。那么,有限的資金得先放到網絡營銷上,同時主動推送給區域,并加強與銷售體系的溝通,逐步推進市場活動。
Ø 如此,企業的種種問題才有可能逐步得到解決。
所以,“只要…就…”是執行力落地的最大心理誤區,而“只有…才…”則是基本的落地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