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潔冰老師分析職業化與職業化素養的重要性
在工作場合一個人的職業化與職業化素養有多重要,下面凌老師結合自己課程領域中接觸的一些知識,為大家簡單做個分享。話說——拿破侖有一次檢閱軍隊,按照慣例,指揮官跑到拿破侖跟前,以非常清晰的口齒報告:“報告將軍。本部已全部集合完畢。本部官兵應到三千四百四十四人,實到三千四百三十八人。請你檢閱。”拿破侖非常滿意地點點頭,說:“很好。”然后又回頭對他的參謀說:“記住這個指揮官的名字,數字記得這么準確的人應該受到重用。你們以后也得向他學習,給我匯報時盡量用精確的數字說話。不要用大概、可能、也許、差不多這樣的話。”這位博得拿破侖好感的指揮官,干脆利落地說出了部隊官兵應到實到的人數,顯得非常專業和細致。用數字說話,既顯得職業化,又能給人以最基本的信任感。
那么,我們常常說某某職業化素質真高,某某職業化素質太低。那么,這個叫“職業化素質”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美國學者的調查表明:絕大多數人在工作中僅發揮了10—30%左右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的職業化素質教育與職業化培訓,就能發揮其能力的50~80%。凌潔冰表示,所謂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們把社會或組織交代下來的崗位職責,專業地完成到最佳,準確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
著名職業化專家凌潔冰老師以國際通行的概念分析,職業化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為追求,優化人們的職業資質; 二是以“勝任愉快”為目標,保持人們的職業體能; 三是以“創造績效”為主導,開發人們的職業意識; 四是以“適應市場”為基點,修養人們的職業道德。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個故事:一日,乾隆皇帝宣御醫看病,御醫不知是哪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討個吉利再說吧。于是,在懸絲上診了一會兒"脈"后,喜形于色地說:"啟稟萬歲,是喜脈!"乾隆一聽,暗地笑了,說道:"就憑這根細絲診脈看病,朕不信!"御醫忙磕頭道:"臣診脈從未有過差錯。"乾隆命太監帶御醫去看懸絲的另一頭。
原來皇帝想試試御醫的本領,絲線的另一端并未系上病人的手腕,而是系在凳腿上。御醫看了大吃一驚,險些嚇暈,這可是欺君之罪啊! 但他不愧是個有經驗的老御醫,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細細查看一遍后說:"敢請劈開凳腿,便知微臣講的是真是假。"乾隆立即命太監取出利斧劈開凳腿,只見凳腿中有一個小蛀洞,洞內有只小蟲正在蠕動。御醫忙跪奏:"萬歲請看,此為木之孕也,所以叫喜脈。"
在笑談御醫機智的同時,凌潔冰老師不禁嘆服其職業化態度、職業化的醫術和職業化素質以及水平。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WTO,必須面對直接的國際化競爭,凌潔冰建議:作為政府、企事業、高等學校等單位的管理者與領導者們,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下問題: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為什么經常會出現官僚作風以及效率低下等等不良現象?我國的公務員為什么綜合素質比不上歐美發達國家的公務員?應對WTO,中國公務員的出路在何方?
中國企事業單位綜合競爭力為什么大多都不如歐美和日本的企業?是什么使我們的企事業落伍?是什么使我們被動挨打?如何全面提升中國企事業單位的綜合競爭力? 一方面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應屆畢業生卻很難找到工作,曾經的天之驕子——大學生,為什么會淪入如此困境?大學生應該彌補哪些方面的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