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飲的玩互聯網其實并不稀奇,比如玩微博營銷的某牛腩,玩互聯網思維的某煎餅果子,玩視頻火鍋的某底撈,以及大批準備玩020的其他餐飲企業,但人家這些餐飲企業玩互聯網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聯網+,玩互聯網的同時不忘主業,玩互聯網是為了促進主業,但湘鄂情這一次進軍互聯網怎么看怎么不靠譜,因為它玩互聯網是徹徹底底的平地起高樓,跟餐飲業沒有什么關系。
像新一代視頻搜索、云搜索平臺以及新媒體社交這些東西與湘菜、鄂菜有什么關系呢?難道是連主頁都徹底不要了?
我專門登錄其官網,發現湘鄂情還真是連主業都不要了,湘鄂情的公告是這么寫的,“上述發行完成后,公司主營業務將轉變為新媒體、大數據、環保的主業結構,逐步將餐飲業剝離。
至此,湘鄂情
戰略轉型方向落定”。也就是說,湘鄂情未來將不再是一家餐飲企業,而是一家高科技企業。在湘鄂情官網上,還有《結盟中科院計算所 湘鄂情將刮起“大數據”轉型風》這樣的最新文章。
餐飲業全面轉行做互聯網,湘鄂情看起來真是大魄力,但外界卻有不少聲音質疑其又是在炒概念,講故事,因為這已經不是湘鄂情的第一次謀劃轉型。
近兩年,受國家反腐政策執行力度大,高端公務消費明顯減少的影響,湘鄂情業績不佳,甚至巨虧,一直在謀劃各種轉型,先是要并購環保企業,后來說要涉足餐飲產業基金,又說要進軍影視業,什么股市題材熱搞什么,難怪人稱“故事大王”,現在終于塵埃落定,下決心募資36億,最后把寶壓到互聯網上。
互聯網漸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傳統企業紛紛皈依,多如過江之鯽,湘鄂情不是第一家,也一定不是最后一家。我不止一次曾聽到企業家發布這樣的預言:擁抱互聯網,成為互聯網的朋友,否則,互聯網將成為你的敵人。于是,湘鄂情要轉型,蘇寧、國美要轉型,海爾長虹也要轉型,連芒果TV都要轉型,轉型互聯網已成時尚。
但問題是,放眼互聯網發展史以及國內外案例,有幾家傳統企業成功的轉型為互聯網企業呢?說實在的,屈指可數,絕大多數都失敗了,至于那些舉世聞名的大企業,則沒有一家轉型成功。
在向互聯網轉型的企業當中,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互聯網+,原來的傳統主業做得好好的,轉向互聯網是為了利用互聯網更好的為主業服務,這類企業的互聯網轉型就比較從容,但最終它們其實沒法轉型成互聯網企業,僅僅是互聯網+而已。
另外一種,則是被互聯網業逼迫的要轉型,以避免被互聯網“革命”的悲慘結局,比如國美、蘇寧、長虹等都屬于此類,他們都遇到了來自互聯網的強大對手,被互聯網逼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不轉型是等死,轉型則有可能是找死。近期典型的例子就是蘇寧和國美,這兩家家電企業受到來自線上的猛烈沖擊,
市場份額被蠶食,兩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蘇寧張近東大刀闊斧的轉向互聯網,導致巨虧。國美由于黃光裕還在服刑,采取相對保守的策略,雖然暫時情形尚可,但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企業經營有術有道,具體到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關鍵也是術道之分,向互聯網轉型的操作細節確實很重要,但更更重要的是,先弄清楚,要不要向互聯網轉型,以及如何向互聯網轉型,前者是術,后者才是道。
湘鄂情需要向互聯網轉型嗎?顯然并不需要,餐飲業是為數不多的較少受到互聯網沖擊的大行業領域,沒有互聯網一樣過得好好的,甚至很多苦逼的互聯網公司老板還想倒過來逆投資到餐飲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全面向互聯網轉型的餐飲業,不是糊涂蛋,就是別有所圖。
國美、蘇寧需要向互聯網轉型嗎?這又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蘇寧、國美的問題在于執念太深。家電賣場受互聯網沖擊已成必然,未來想在線下維持原有的龐大規模絕無可能,所謂“美蘇爭霸”已成歷史瞬間,而蘇寧的執念則在于,它想把線下的輝煌平移到線上,為此不惜血本。
但看看現代企業史可知,在技術飛速進步,商業觀念頻繁更新的今天,所謂基業長青基本上就是神話,柯達倒了,諾基亞倒了,IBM式微了,戴爾、微軟也風頭不再,企業最難戰勝的永遠是自己,這就是宿命。
人沒必要跟命搏,如果放棄執念,認清大勢,蘇寧國美這樣的往日巨頭沒必要冒著大風險著急地去移民互聯網,而應該果斷的出售資產縮減線下規模,將主要精力放在
銷售那些在互聯網上不適合賣的、更高利潤的高端家電產品。
之后,蘇寧可以拿著轉移出來的資金再去互聯網上找機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哪怕是重新投資一個電商與京東天貓PK,不也比現在的雙手互搏,自己革自己的命要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