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企業如何轉型,需要洞察和了解以下八大真相:
第一、 轉型的前提——激活個體
在里根-撒切爾時代,他們通過自由經濟與“供給側”改革,實現了繁榮與振興,這給傳統企業的啟示是:想辦法激活員工個體,不再完全依賴企業家能力本身,讓群眾的力量展現出來。而管理者需要轉變以往的“一言堂”作風,從組織管控轉型為激活個體。
第二、 轉型的關鍵——CEO擔當首席客戶經理
顯然,售后服務不等于客戶價值本身。從產品出發,還是從客戶出發,將從根本上考量傳統企業的轉型出發點,利潤不再是收入減成本,而應是客戶滿意度減客戶體驗成本。因此,轉型的關鍵,不在于CEO是否出任產品經理,而應是首席客戶經理。
第三、 轉型的核心——讓信息產生價值
信息的價值從未像今天這樣激流勇進。科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定義企業存在的價值(減少交易成本),顯然,互聯網正在加速化解交易成本,張瑞敏之所以用創客模式改造海爾,前提依舊是企業信息(交易)成本的降低,因此,傳統企業馬上要回答的問題是:企業的內部信息如何產生價值。
第四、 轉型的要義——交出控制權,擁抱不確定
什么?要我交出控制權?對傳統企業而言,這顯然是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沒有了控制權,恐怕好多企業家夜不能寐。但,睜眼看看,互聯網正在打破一切壟斷枷鎖,昨日的技術革新很可能明天就被顛覆,世界已經進入了不確定時代,我們需要做的,交出控制權,擁抱不確定。但安全感從哪里來?答:自己找。
第五、 轉型的誤解——天貓開店壓根不是互聯網+
去天貓開店吧,至少我也跟互聯網扯上點聯系。但,不好意思,天貓開店不叫互聯網+,僅僅改變你的銷售渠道只能算退而求其次,真正的互聯網+需要挑戰現狀和重新定義客戶價值,進而引發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的革新,如果企業僅僅是換個招牌,那還不如守住傳統底線為好。
第六、轉型的形態——小而美,優于大而全
如果連三星、海爾、阿里、聯想都在忙著進行“小而美”嘗試,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早就受夠了組織臃腫的痛苦,摩托羅拉官僚化的前車之鑒,正在極大考驗著大企業的組織模式,被動的小而美,還是主動的小而美,目前不是選擇問題,而是必須問題。
第七、轉型的阻礙——萬一,轉型失敗怎么辦
其實,轉型失敗的概率,壓根就不小。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大多數轉型企業最后的結局不一定好。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不轉型的結局一定不好。因此,就好像當年創業時,沒有人保證你一定功成名就一樣,為什么面對轉型時,你卻喪失了當年的勇氣?
第八、轉型的要訣——快速反應比戰略預判更重要
傳統咨詢時代,高大上的戰略模型總會讓企業不明覺厲,包括波士頓模型、貝恩分析等在內的專業術語,總會讓企業有感受上的安全感。但世事無常,就連微信張曉龍都說,我們不敢預測5年后,我們只敢想到60天內,現在的關鍵是:快速反應才是應對良策。
聲明:本篇文章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覺侵權,可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盡快處理。(郵箱:wubf_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