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的服務組織,提供服務的員工,其個人價值觀對服務表現出的價值有直接的影響,如果員工不盡心盡力地提供優質服務,一家醫院不可能做得出色。提供服務的員工,不僅僅指醫務人員,還包括所有院領導、行政、后勤保障人員,其服務水平直接決定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時甚至是生命。而優質服務的前提首先是要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
這兩天到一家醫院去考察就深有體會。這家醫院是一家行業辦的醫院,隸屬于某局管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行業辦的醫院都面臨著人才不足,設備落后,環境不佳的狀況,一般情況下,政府和財政也不會給予基礎設備設施建設資金投入。而這家醫院在爭取上級部門支持上做得非常出色,新修的住院大樓,廳里給了2000萬,凡購進50萬以上設備均由廳里補貼。說到如何爭取廳里支持時,院長說了這樣一個概念,“要得到廳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俗套的請客吃飯送禮是做不好的,咱沒那實力,領導也不會看在眼里。作為醫院,搞好關系,拉近距離,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守好自己的本業,發揮職業優勢,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為大家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的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不論領導也好還是普通群眾也好,都逃不過,在這樣特殊的人生事件面前,往往感受會很深刻。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提供貼心的服務,盡心盡力提供醫療幫助與支持,本醫院能做的努力做好,保證質量,服務一流,不能做的請省內最好的專家教授來會診、來手術,全方位多角度在疾病上排憂解難。服務好了他們的健康,努力提供方便,不讓他們在當今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大前提下“遭罪”,他們會發自心底里認可醫院,認可這種家的感覺。但凡人都有一種常情,即對幫過自己的人會心存感激,會想著下次要怎樣幫助一下別人才安心。領導就是生產力,你為他解難,他會把你的事放在心上,這樣,當醫院發展建設需要資金,需要幫助支持的時候,在你想到之前,他早就替你想好了。無聲勝有聲的程度,方為境界!不單純說領導就是生產力,也不僅僅言服務好系統內職工,延展開來,適用于所有的病友,做好了醫療服務,就是做好了醫療市場,也就是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譽。
真是如此。偌大一家醫院,幾百號員工,服務就體現在每個細節之中,服務產品其實就是員工一系列的行為表現,每個人都是醫院的一張名片,或者使其得到,或者使其失去。服務意識的培養,應是每個人都要重視并身體力行去做的,一個人做得好不行,幾個人做得好也不夠,因為醫院是一個團結協作的整體,需要環環相扣,才能不出差錯,才能運轉順暢。有些員工可能一直有誤解,認為領導都是高高在上的,作為普通老百姓還是不要去親近為好,所以連領導住的病房門都不愿意進去;也有些員工可能認為憑什么就要給領導搞特權,思想上不接受,還從心底里鄙夷,恨不得故意出點狀況才好;還有些員工平時就不怎么重視與病友的溝通,走到哪都是拉長臉,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凡此種種,皆是內心思想在作怪,是不陽光不健康的心理。從小處微觀層面來說,最高程度的利己是通過利他實現的。你幫助了別人,有時也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人生就是由每天每時每刻的軌跡積累而成,存著良善之心,積極努力快樂地工作與生活,每天都力所能及去幫助他人,長此以往會有神奇的事情發生。從大的宏觀層面來說,作為職場的倫理,應是在一天就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不抱怨,不責難,不破壞團結,努力為集體的強大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除非離開。這是一種大集體與小個體的利益平衡,也是一種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博弈。只有每個個體都努力干好了本職工作,讓病友滿意了,組織強大了,才會有個體的尊嚴與幸福。反之,如果因自己大意疏忽或故意為之讓病友受苦,組織蒙羞,聲譽受損,則最終損害的是個體利益。
醫學是一項最需要愛心、人文的職業,無比神圣而崇高,不管是從人的內心修為,還是從組織的發展來說,均需要我們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小宇宙,但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就要收起自己的小脾氣,小性格,小想法,而將自己融入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洪流中去,堅持“這樣做,對患者是最好的”,相信在我們每一日的付出與堅守中,我們會收獲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