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組織醫院管理者和醫務工作者就哈醫大事件展開討論。來自院領導、臨床、醫技、行政管理等各科室代表共60余人參加。討論以頭腦風暴方式進行。首先播放兩段視頻,一段為哈醫大事件回放,一段為當事人背后的故事。看完視頻后,先做一段簡短的陳述,以醞釀情緒,后給出討論的主題:這個事件給您的感受是什么?您認為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給您工作帶來的啟示是什么?要大家圍繞主題暢所欲言,發言內容沒有好壞區別,不作評論。以下擷取部分發言內容,一起分享。
李副主任(呼吸內科副主任):這個事件不但是醫患關系的問題,更多是來自政府、媒體、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但我們改變不了別人,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特別是有些醫生的態度,確實有不可恭維之處。但有些患者的態度也是不可理喻的。我認為政府部門的意見是主要的,怎么干預,作為監督部門,要落實到位,執法部門不能認為醫院是強勢患者是弱勢,這樣極端惡性的事件,必須要杜絕。
鄧醫生(急診科主治醫生):哈醫大事件剛過,又發生北大人醫醫生被砍,我自己也在急診科工作,感觸很深,萬一來了偏激的病人,因為流程不暢,也極有可能引致不滿。醫院要做好人文關懷,我認為就要保護一線員工,就是站在醫生的角度,解決可能存在的隱患,站在患者的角度,要解決醫院的流程。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員工,要避免醫患矛盾的沖突,我們應該做得更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表述方式,一件事有可能變成一個事故,尤其是年輕的醫生,對待患者應該更加細心一點,更加貼心一點,硬件上的缺失有可能被你的人文關懷感化。
楊副院長(分管行政):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為大眾服務,應該有一個安全的環境,但是現在社會大環境,轉型時期,人都是比較浮躁的,來看病的患者,有些不僅僅是軀體有疾病,還有心理等方面的疾病,應該創立一個更為便捷的醫療環境,醫護人員應該更主動地去服務,應該盡力做解釋,互相溝通還是可以減少矛盾的。我們應該多向美國的梅奧診所學習,站在病人的角度,結成一個團隊,主動服務。
彭醫生(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心情很沉重,我們的工作,我們接觸的人群,是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我們院領導用心良苦,組織這樣的討論是必要的。我總是在追問,現在是不是對患者太同情,我們的王浩醫生努力了這么多年,是不是白死了?對于他父母來說,也是很痛苦的,我甚至發了一條“我們醫生要罷工了”的評論,就像魯迅先生的文章里吃人血饅頭的感覺。江西醫院,組織了一個護院隊。醫生多年的心血,經驗,在患者眼中一文不值。我從醫多年,很多病人沒有錢,都給他們免費做了很多治療,也出現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情況,感到很無力。媒體很多時候起到錯誤導向,誤導社會的輿論。
孫科長(保衛科長):很無奈,我們現在的行醫環境可以用兇險來形容,我們也不要太悲觀,應對這種復雜的環境,我們的保衛力量應該加強,目前的保衛力量已經不能適應兇險的環境,要社會化。但哈醫大的保衛力量應該是可以的,這么強大的力量還是發生慘案。主要矛盾還是在醫患關系,政府在醫療體制上應該下大力氣改變,從我們自身來說,民生問題很多,但只有醫療方面的問題出現了慘案,只有醫療問題對于群眾是有切身之痛的,我們對于患者應該有更多的關懷,確實有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的現象,造成醫患關系緊張,要耐心和患者更多的溝通。我們會盡力做好保衛工作,防止出現對醫護人員的傷害。
張護士(普通臨床護士):了解這個事情時,很氣憤,后來在電視上看了相關問題的分析,了解到這個事件不僅是溝通的問題。有效溝通時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醫患關系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光是溝通不能解決問題。這個事件從我自身分析,一是患者家庭關心不夠,思想有些偏激;二是醫改,醫改到底改了什么?我沒有發現醫務人員從中能得到什么,我們醫院也發生過護士被打的事件,不能說護士沒有護理好,患者的思想我們也沒法去猜,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得到尊重。
鄧醫生(急診科主治醫生):王浩被殺并不是一個偶然發生的事件,也許下一個就是我,是國家醫療體制的問題。
熊主任(腫瘤內科主任):醫療意外不是我們可以預料到的,傷醫事件不是一個醫患問題,是一個刑事案件,兇手必須嚴懲,如果社會都對患者同情,那我們的醫療的環境永遠得不到保障。
秦主任(介入科主任):心情很沉重,更多的是悲哀,平均每個醫院發生醫療事故的頻率是5.5起/年,主要還是國家醫療制度問題一個極端的體現,我們醫院只是滄海中的一葉小舟,無法改變大環境。換位思考來看,患者沒有地方投訴,很容易發生極端的行為,就我們自己來說,提醒我們醫務工作者,規范接診,多和患者溝通,面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提前告知,加強防范,各科室做好防范工作,保障人身安全。
曾護士(臨床普通護士):應該加強對患者的服務。
鄧主任(護理部主任):很悲涼,不僅是這一個事件,整個社會大眾對醫療工作的不理解,目前大環境得不到改善,我們自身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對大眾的宣傳性不夠,應該對社會普及醫療工作的特殊性,使大家相互信任。我們醫院面對的社會群體特別復雜,溝通解釋方面就更顯重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們的熱情和愛心來感化患者。醫院管理層,應該想如何保護醫務人員。監控系統這一塊,應該做到防范于未然。發生悲劇時,大家應該團結向上,不畏強暴,發揮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
孟主任(醫務科長):就這個事件來說,衛生部長表態,這是一個刑事案件,三個層面:一是國家的不投入,二是政府的不介入,現在中國發展到了這個時代,每個國家GDP達到3000美元時,就會出現道德低下,一切向錢看的現象,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民眾對于醫療環境的抱怨,每個國家的醫改都是極其艱難的,國家改革有三座大山,醫改,教育改革,房改,房改和教育改革都是有緩沖余地的,唯有醫改是無法逃避的。反思醫療糾紛出現的背景,老百姓對醫療方面是最有切身體會的,新聞里說,要提高服務價格,杜絕“以藥養醫”,醫改到了最艱難的時候。醫生要依靠自己優良技術和道德獲取價值,多換位思考,哈醫大的刑事案件,醫務人員自身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作為醫生來說,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優質服務,對病人的關懷落到實處,病人是會理解的,愿意交你這個朋友,把病人當做自己家人來對待,醫患是一家人,醫療糾紛是可以避免的。衛生局開會,我們提出了保衛隊伍資源共享的想法,保衛工作要加強,醫生辦公室沒有監控。醫務人員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堅持做醫生的底線,加強防范,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印院長(院長、黨委書記):今天我以兩種身份來和大家交談。首先,我以一名醫生的身份。這個事情發生以來,我們大家心情是非常沉重的,網絡上還有人為此感到高興,如果說是痛定思痛,這個事情不僅僅是醫和患的關系,還有整個國家,社會的問題。作為醫者,現在大家都覺得看病難看病貴,但是沒有看到買不起房的去殺房地產商,唯有看病是不情愿的情緒,社會對我們提出更多的要求,以前老師對我們提出德藝雙馨的要求,現在社會來說,僅有德藝是不夠的,還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再有就是要保護好自己,了解法律法規,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危重病人轉院要有醫護人員陪護,自己做到了,就不會有麻煩。還要有好的心理素質,對病人的心理活動要了解,對自己心理的調適。讓病人覺得你是實實在在為病人著想。第二,作為醫院的管理者,國家進行醫改,第一次醫改失敗,啟動第二輪醫改,過程是艱難的,現在對醫改還是不見廬山真面目,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要保障醫務人員的安全,還要讓百姓看好病,要把握這個原則。從政府層面,我們有第三方調解機構,通過他們的鑒定,判定責任。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患者總覺得第三方和醫院聯合,不愿意等待鑒定結果。媒體是為了賺人眼球,原來的醫患糾紛中,大都是偏袒患者的,我們要多從正面引導和面對。病人來到醫院,醫生和病人的目標肯定是一致的,想把病治好。我們對政府媒體有抱怨,但最后還是要依靠政府,政府能起到主導作用。內部管理要加強,醫院的服務流程方面,我們醫院和任何一家三級醫院比,都比他們方便,通過我們的服務,是可以做好的。我們如何防范,醫患糾紛無外是治療效果不好,服務態度不好,價格貴,所以我們提出16字方針:技術可靠、服務一流、價格實惠、方便快捷,大家從自身落實,我們的工作才會越來越好。
印院長講完后,討論也進入尾聲,我借用喬布斯的一句話,“我選擇我喜歡的工作,如果我從事了我不喜歡的工作,那我要拼命努力,把它變成我喜歡的工作”作為結束語。我們是醫務工作者,我們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我們是最具理性批判精神的一群人,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一份神圣的職業,救死扶傷,懸壺濟世,不論是怎樣的社會環境,不論是多么樣的不信任,我們都得披荊斬棘,奮然前行。作為醫者,除了救贖自己,還要救贖他人,救贖社會。
有一句話叫“真理越辯越明”,通過這樣的討論,與會者心中除了仍然沉重外,更多的是多了一份警醒,多了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