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中國經濟的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上,以《中國雙重轉型之路為發展經濟學增添了什么?》為主題發表了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1
打破“大鍋飯”才能有積極性
鏈條是從最弱的環節突破的,中國的雙重轉型實際上一個是體制的轉型,一個是發展的轉型。體制的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轉型就是從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社會、現代化社會,雙轉型是結合在一起的。
計劃經濟鏈條是很嚴密的,怎么突破?就從最弱的環節突破。計劃體制最弱的環節是農業,因為農民的生活狀況和城市居民是不一樣的。只要你是城市居民,你總有糧票、油票,以及其他的一些票證。再怎么困難,還可以一個月有兩斤肉。所以,城市居民如果沒有工作,只要你愿意干,種樹、修路,也能夠得到一定的生活費。但是農民不是這樣,農民沒有糧票,沒有油票,沒有肉票。
所以,這是最弱的環節,農民生產按照政府的計劃做了,你的生活卻沒有保障,就給你一塊地。但是,這怎么辦?所以只要一有松動,農民那種改革的愿望是最強的,改變現狀,突破就在農村。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開始動起來了,“大包干”是從農村開始的,不僅是安徽一個地方,很多地方都有,四川也有。但是,這個口一開以后,中國的改革就擋不住了。
接下來,就是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這是最要緊的。在中國的改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調動群眾積極性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呢?農村搞了“大包干”了,糧食增產了,農民能吃飽了,而且有積極性了,于是農民開始向城市,向建筑工地流動,尋找就業機會。
這是中國一個大變化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農村勞動力多了。中國勞動力不足,可是“大包干”以后,積極性起來了,勞動力就多了。多了以后,給咱們提出一個什么問題呢?辦鄉鎮企業。自己有勞動力,自己建廠房,到工廠去買那些下腳料來做原材料,鄉鎮企業起來了。鄉鎮企業生產了產品就要賣,誰來賣?自己找門路。
1980年代初,你坐火車和長途汽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穿一件西裝,有時候還打個領帶,但身上的大包小包證明他們是農民。他們走遍全國,是鄉鎮企業產品的推銷者,因為他們要自己找銷路。
這就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點,一個鄉鎮企業的商品市場開始形成了。跟計劃市場并行的是鄉鎮企業市場,這個并行就意味著,統一的計劃經濟被打破了,誰打破的?農民打破的。農村的改革是農民“大包干”以后,農民到處在流動,農村的變化體現在這里。
此外,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也發揮出來了。因為農民已經不僅局限在農村種自己那塊田了,到城市來做工,盡管戶口問題沒有解決,只要有工作做,能賺錢就行了。
這些情況,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沒有,但是在中國有。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亞非這些發展中國家,他們也在搞發展,可是他們的發展很明顯,他要擺脫的是前資本主義社會,他們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社會,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這樣一個過程是不會逆轉的,不會倒退的,因為誰會愿意回到前資本主義社會去,沒人愿意,他一直在向前走,因為目標是資本主義社會。
中國是不一樣的,雙重轉型,既要從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也要從計劃經濟體制變成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在改革中必須慎重,必須穩步前進,不能讓人家感到失望,提高民生是重要的問題。因為它是經過計劃經濟來的。城市里的人,過去不管怎么說,還有鐵飯碗,還有大鍋飯,把大鍋飯打破了,把鐵飯碗打破了,而民生卻沒有得到改善,社會就不穩定。
所以,我們的國家在雙重轉型中,給發展經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只有在雙重轉型的國家,才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發展有可能逆轉。這個是我們以后的改革都要注意的問題。
為什么要這么強調改善民生?因為有一個對照在那里,是大鍋飯。大鍋飯從哪里來呢?他不是一個鍋吃飯,它是兩個鍋吃飯,甚至三個鍋吃飯。所以,《水滸傳》第19回到20回,晁蓋立下梁山的分配原則,從山下搶到財物以后,作為分配的部分放在大廳當中,山上少數頭領吃這半,眾多嘍啰們吃那一半,是兩口鍋的平均主義。這就是梁山上的分配原則。
計劃體制下不也是這樣嗎?你屬于這個城市,在這個鍋里吃飯,屬于那個城市,在那個鍋里吃飯,所以有大灶、中灶、小灶、特灶之分。但是,過去人不知道的,誰知道看《水滸傳》要注意哪個地方。反正我跟我認識的人,咱們都在一個鍋里吃飯,不知道鍋外還有鍋,我也不知道那個鍋里吃的什么東西。
2
最難的就是就業問題
在中國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產權改革。改革開放之初,我在北京大學做了一場報告,當時正要放開價格,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國改革的失敗可能是由于價格改革的失敗,中國改革的成功,必須取決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這就是要產權改革,因為國有企業不改革,光放價格有什么用,他也不承擔風險,一定要進行產權改革。明確產權,然后怎么做?要不要走股份制道路,這就是當時在辦公樓禮堂的那場大論戰的開始。但是,最后經過鄧小平南巡講話,又經過中共十四大到十五大,終于明確了,股份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中國最難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因為中國的農村人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中國的就業問題。我當時提出就業優先,兼顧物價穩定。把就業放在優先地位,兼顧物價的上漲,這就告訴我們,要防止通貨膨脹,但是就業始終是重要的。實際上到今天,就業問題仍然是重要的問題。就業問題重要,通貨膨脹問題同樣重要,這給我們下一步的經濟改革又提出了很多新問題。
我最近帶隊在一個工廠考察,投資了很多億,我問那個企業負責人,你投了這么多億,一個現代化的工廠,能夠增加多少就業崗位?結果他回我的話,一個都不增加,還裁員呢!我用的是機器人。這樣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產品才能到國外去競爭,我增加少數的管理人員。但是,要有一定的素質。所以,只要投資,勞動力就回來了。
還有一個問題,在很多工廠里,我跟企業家們談,我說你工廠怎么樣?他說現在工人太難找了,為什么?技工短缺。
他說我有兩個朋友,剛好也在這邊,他們把廠遷到東南亞去了,結果后悔了。為什么?當初遷到東南亞的時候,認識到一點,就是說東南亞的工資比我們低,大概只有中國工資的一半,有的比一半還少。那不是好事嗎?他說不行,他到那里就后悔了,想回也回不來了,工廠也建了。第一、東南亞的工人沒有中國工人講紀律,中國工人一般很講紀律,而那里說來就來,說不來就不來;第二、不努力學習,中國的工人,師傅帶徒弟還在那兒學,而東南亞人不努力學習,而且一味地想消費,想玩,想放假。
中國的下一步,將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現在缺的是技工,將來怎么辦?
3
土地確權后提高了農民收入
中國的農業大有發展前途。如果大家愿意下農村看看,會發現農村現在的變化很不一樣。我帶了政協在浙江的杭嘉湖地區進行調查,我們到了嘉興的一個叫平湖的縣級市,我們去平湖的兩個村鎮,人都走不進去,地下全是紅的,放炮的,土地確權工作驗收完畢了,老百姓自發地放炮,當地的盛況遠遠超過了土改。
農民有什么好處呢?他承包地的經營權有經營權證,宅基地的使用權有使用權證,再加上宅基地上蓋的房子,有房產權、房產證,可以抵押了。這樣農村就活了,第一、他放心了;第二、有抵押了。有抵押一筆錢就到手了,這樣去開店,做生意,農業搞好,也有錢了。
現在浙江正在推行家庭農場制。大家從書本上看到,美國有家庭農場制,當初向西部推進的時候,加拿大有,西歐國家也有。現在中國也有了,家長不是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農業專家,你接不了班,要懂技術,農民要學習,這就遇到新的情況。農民把原來宅基地的房子都拆了,我們去看,蓋的都是四層樓高的房子,第一層租給外地人開店,第二層他們住,我們家住第三、第四層就夠了,收入就增加了。
嘉興市給我們的匯報說,在土地確權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之比是3.1:1。土地確權驗收以后,比例是1.9:1,收入差別大大縮小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新的情況。
農業正在起來,農民不在本地種田,到外地去,田自然有人種。我們在浙江考察的發現,田由安徽來的農民種,浙江農民自己去謀更大的發展。土地確權以后,我們發現一個情況,重新丈量土地,土地比過去多了20%。我們又做了調研,怎么會多20%?就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剛實行承包制時,農田一小塊,地有好有壞。所以,好地一畝算一畝,壞地兩畝算一畝。經過30年的承包制,農民精耕細作,土地質量都一樣了。這次準備確權了,跟村民討論土地怎么算?都一樣,土地都差不多了,一畝算一畝,而過去兩畝算一畝,多了很多土地。
第二、過去是用牛耕地,土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有田埂,田埂被刨掉,不算土地,田埂的兩邊遮太陽的,太陽不能充分曬到,也刨掉,現在田埂都沒了,農民就記得從哪棵樹到哪棵樹之間是我家的。全部是用拖拉機、插秧機,要田埂有什么用?田埂平掉了,增加了土地,兩邊遮太陽的地也沒有了,土地就多了,土地多了20%。如果照這個比例算,土地變成耕地,全國18億畝耕地,將會變成21.3億畝。
為什么土地多了?當初要繳農業稅,農民怕增加自己負擔,所以家家都是瞞報,少報,大家互不揭發。現在沒有農業稅了,農民說,只有傻瓜才少報了,沒有農業稅,將來土地入股,你自己報那么少,土地要出租,就給你少算了。哪家多少地是全國公布的。所以,土地多了,這種新情況,是我們正在做的工作。
現在的土地合作化,實際上代表著農民有信心了,農民懂了。土地確權以后,農民自愿入股,真正的合作化從現在才開始。這些情況都表明,中國的改革還正在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