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些年沈陽飛龍落地、三株神話破滅、“標王”愛多煙消,到近幾年健力寶沉浮、德隆系崩盤、格林柯爾系解體……改革開放后二十多年里的中國民營企業雖然沒有經歷血與火的洗禮,但也是在大浪淘沙中得以不斷前行和發展壯大。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華帝以其穩健經營堪稱業內典范。從草創階段如何避免步入“裙帶企業怪圈”,到平穩實現由傳統企業到現代企業的跨越,進而到成為公眾上市公司,一個個曾經困擾著無數中國民企的大難題,都在華帝的成功探索和實踐中,得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解決。
在新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黃啟均、尹傳高所著《華帝之道》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成功民企穩健成長的堅實步伐。
華帝起步于1992年,14年的發展歷程并不算長,但一直以來華帝以其穩健的前進步伐為人所稱道。畢竟,在這個充滿變革與誘惑的時代,穩健顯得太稀缺了。那么,華帝是如何做到穩健成長的?如何持續健康發展的?
在《華帝之道》一書中,作者從企業哲學、企業文化、企業策略等相關層面,首次給我們揭開了其“達芬奇密碼”。
從企業哲學上看,華帝無疑是中國傳統“人和”哲學在民企建設中的成功實踐者,華帝創業之初,七位老板就訂立了以“人和”為基本精神的“君子協定”,七人股份均等,并約定各人的親屬不得參與、干預企業事務,避免了個人私欲膨脹、裙帶關系等對企業成長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這使得華帝從一開始就獲得了良好的企業治理結構優勢。這樣的“人和”事例在書中還有很多論述和介紹,也正是華帝堅持的“人和”哲學,使得華帝規避了很多民企因人事權力紛爭等問題而分崩離析的風險。
從企業文化上講,華帝一直秉承“誠信、責任、創新、共贏”的企業精神,誠信精神令華帝在成長中避免了很多民企孤家寡人的命運。從創業之初,到“兩權分離”,華帝一直在從事著組織架構創新、企業制度創新的嘗試,而責任和共贏,在華帝14年的發展過程中卻得到了完美體現,兼顧多方利益謀求共同發展,實現企業效益提升的同時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是華帝持續穩健發展的內核之一。
其實,做企業就是做文化,一個企業所堅持的文化理念有多深遠,相應地也就決定了它在歷史舞臺上能走多遠,而文化的優勢,無疑成為了華帝保持穩健成長的指路明燈。更重要的是企業文化在華帝的發展策略上最終得以成功實踐,從創業之初,華帝就敢為人先,從僅有的120萬啟動資金里,抽出30%投入到品牌建設中,全面導入CI系統,進而到通過獨家代理制、反傾銷協議、市場保護制度,建立廠商利益共同體,《華帝之道》中諸如此類的企業策略,都成為華帝穩健成長的堅實基石。
綜觀改革開放后中國民企發展之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企業借助轉型期的制度缺陷,懷著僥幸心理大做投機,導致最終的衰敗,有的企業因日益膨脹的財富欲望,終致企業內訌而煙消云散,有的由于過于樂觀而盲目擴張、膨脹,進而過早衰亡,也有的因居安而不思危、過于安于現狀,而被時代拋棄……
應該說,所有這一切都與每個企業所秉承的企業哲學、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策略息息相關。在同樣的復雜環境中,華帝之所以能夠穩健前行,無不與它對其企業哲學、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策略的堅持和發展緊密相連。
惟有對這些基本理念的堅持和秉承,才能在面對誘惑和抉擇時,樂觀而不盲從,進取而不冒進,逐利而不忘義,才能規避風險,穩健前行,這一切都在《華帝之道》中得到了詳盡的論證。相信,此書的出版將為中國民企未來的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和借鑒。愿中國的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