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企業治理、IT治理
張靖笙
企業的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這幾年頻繁成了各種官方主流言論的熱門詞,到底什么是企業的轉型升級?
從企業外部的國內宏觀經濟環境,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整體轉型之路,實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市場競爭環境。競爭意味著優勝劣汰,企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如何提升自身的各項實力和能力,簡單來說做大做強,對于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必須的。
從企業內部的業務動機來說,讓企業做大做強毫無疑問是企業在市場自由化帶來的不可以預計的外部環境變化中實現持續化良性發展的目標愿景。如何做大做強,企業可以選擇改制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跨區域經營、拓展業務領域規模,創新業務和產品等發展方式,這些都必然涉及到企業管理和業務轉型的問題。
所以,我們理解什么是企業的轉型升級,要結合理解在不確定的市場變化環境中,企業為了實現做大做強的發展目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斷改變和調整自身管理和業務的,提升企業自身各項實力和能力的過程。
簡單來說,轉型是當今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升級是當今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轉型和升級并不是分開的,升級的過程必然涉及到轉型,轉型的過程肯定也是伴隨著升級的。
轉型升級以提升企業治理水平為本
當談到轉型升級,很多傳統企業老板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要投入多少錢才能完成轉型升級,這種把企業轉型簡單地理解消費行為的錯誤觀念恰恰可能從開始就把企業的轉型升級帶向錯誤的方向。
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是一條漫長和充滿各種風險和艱辛的道路,會遇到各種的困難,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變革企業的治理方式毫無疑問是轉型升級之路上一個最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難過的坎,這個坎能不能邁過去,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企業能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轉型。
企業是市場經濟競爭條件下,通過有效整合利用各種資源,以追求價值最大化為根本目的的組織,這是全世界都認可的概念,而不同是企業最求價值最大化的方式,廣義的企業治理是指通過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來協調企業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股東、債權人、職工、潛在的投資者等)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簡單來說,企業治理是企業如何管治企業的行為方式,以及企業通過某些途徑用以變革企業行為方式的機制。
我曾有某著名IT外企朋友比較過中美之間的企業文化差異,他認為美國企業治理以流程管理為前提的文化和國內以組織文化為前提。中國企業之前很多人員的決策、任命都是通過組織確定下來的,而美國不是這樣的;而且中國企業更多從決策的角度來看,美國講有復核人的角色,A、B角的概念,不斷審計的概念,雖然我國的企業內控規范和美國的很相似,只是在執行和實施上這是最大的問題。
深層次原因,流程管理是工作協同的手段,組織則是權力的場所,權力文化使得在企業明文的規章制度的執行效力被弱化,企業成文的規則讓位給企業人際關系間不成文的潛規則,而這些經過多年磨合沉淀下來的潛規則,往往成為任何一種組織變革中最難以撼動的頑石。可以說,權力凌駕于規則之上的組織文化,是中國企業轉型的雷區,任何這樣的企業試圖改變原有的治理方式都會被演變成一輪權力和資源分配的博弈,如果引發的企業全體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職工、潛在的投資者、客戶、供應商、監管機構等)之間的矛盾沖突,所形成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從這個層面,中國企業要真正實現轉型升級,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企業執行和實施的行為方式和習慣,重新梳理好企業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如果沒有企業治理水平的轉變和提升,只會像水面浮萍一樣的無根之草,花多少錢灌溉也不可能長成參天的大樹。
信息化是提升企業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來,信息化建設在企業治理中的作用沒有被充分的重視。事實上,企業信息化建設在企業治理中具有潛在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信息披露是提升企業治理水平的第一步,信息化為解決企業治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了重要手段。公司股東與經營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企業治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容易導致企業治理的失效甚至失敗。一般情況下,與代理人(經營者) 相比,委托人(所有者) 總是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在實現企業透明度和體現監控力度方面確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正確地、及時地將信息披露給有利益關系的各方,如公司在互聯網上設立網頁,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披露。現代化的手段在信息披露的廣度、深度、及時性及影響范圍方面是傳統方式所無法相比的,也可以強制性地記錄內部控制的信息和管理層實施內部控制的操作。這無疑將會改進和完善企業的企業治理狀況,有利于提高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市場價值。
另外,信息化有利于避免公司決策失誤,提高企業治理水平。科學的決策不僅是公司運行的核心,同時也是企業治理的核心。因為,公司各方的利益都體現在公司實體之中,只有理順各方面的權責關系,才能保證公司的有效運行,而公司有效運行的前提是決策科學化。其實,絕大多數企業治理失敗的原因,是企業高層無法掌握企業的完整信息而造成的決策失誤。而企業的全面信息化可望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將企業的設計、采購、生產、財務、營銷等各個環節集成起來,通過實現流程的簡化和信息的集中化,幫助公司更快地披露信息,從而使公司的有關各方能夠共享信息和資源;同時能夠滿足決策者對信息的“實時”需求,讓他們可以隨時觀察企業的運行狀態,有效地支撐經營決策。比如,通過商業智能軟件的應用,可以使企業在匯總和明細這兩類級別上實時查看相關的財務數據,極大地減少收集財務數據所耗費的時間,以便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對結果的深入分析上,從而減少決策失誤。
可以說,通過全面的企業信息化來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是企業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能超越企業制度、經營機制和人為決策的決定作用,但可以成為完善企業治理和改進企業治理的有效輔助工具。
從企業治理到企業信息化治理
針對提升企業治理水平的要求,企業信息系統應著重解決公司重要信息(財務、非財務信息) 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以及信息傳遞的效率,解決好委托與代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企業信息化應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標準、規范和相應的規章制度來約束、維護,使企業能正確、規范地采集和處理信息,從而保證企業信息化處在正常、穩定和規范的發展軌道上。因此,不能僅僅從業務支持角度來理解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而有必要從IT 治理的高度來重新認識企業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治理(簡稱IT 治理)是指最高管理層(董事會) 利用它來監督管理層在IT 戰略上的過程、結構和聯系,以確保這種運營處于正確的軌道之上。可以說,信息化管理就是在既定的IT 治理模式下,管理層為實現公司的目標而采取的行動,而IT 治理是信息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從企業治理和IT 治理的關系上講, IT 治理是企業治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企業信息化能夠提供關鍵的輸入,形成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業務創新和管理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它體現了股東、董事會和管理層對信息化建設的關注。同時,企業治理可以驅動和調整IT 治理,使IT的戰略和企業的戰略目標一致。
從這個角度,隨著企業治理所要求的企業經營行為的日益開放、透明,企業的信息化過程必然提升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重要舉措,并且企業的信息化戰略也必然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企業的信息管理崗位進入董事會是大勢所趨。
(初稿于201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