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與大數據應用
張靖笙
昨天筆者撰寫了數字化轉型的文章后,有朋友看后詢問我數字化和大數據的關系,今天我想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觀點。
數字化和大數據肯定是有交集的,但我認為兩者不能簡單等同起來,也不能認為兩者誰是誰的一部分,這倒不是筆者非要咬文嚼字認死理,而是兩者在內涵上還的確不應該看成是一回事,按我自己的理解,我們講到數字化其實最好要加上轉型兩個字,如我昨天文章里面指出了,從轉型的角度來理解數據化(的要求)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其要義,而談到大數據,我更喜歡把應用兩個字跟在后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查去年第四季度我所寫的大量論文,簡單來說大數據的價值是通過應用才能體現的,其實用不用大量的數據都在互聯網上流轉,如果企業沒有具體的應用場景我相信就沒必要空談什么大數據概念了,還不如先扎扎實實做好本就應該做好的企業內部信息化工作。根據以上分析,數字化轉型和大數據應用是關聯度很高的兩件事,當然,我們也可以勉強理解大數據應用應該屬于數字化的一部分,但如果從轉型的角度理解數字化,那么今天移動互聯網界此起彼伏上演的資本創業大戲,卻又和企業轉型扯不上什么關系了。
言及于此,我相信前后看過我很多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做的探究其實一直沒有離開過我自己所處的傳統企業,雖然我以前也有過那么幾年觸網的工作經歷,但在我看來,那也是淺嘗即止,并不是真正地投身互聯網行業的工作之中,作為一個在傳統企業成長起來的人,面對互聯網的沖擊結合自身職業生涯謀求轉型升級之道也是對時代要求的一種響應。雖然這些年互聯網企業風頭很盛,有時我內心也難免很羨慕嫉妒恨,但作為落腳時代轉型要求的市場主體,我認為還是數量龐大的傳統企業,我研究數字化也好,大數據也好,都是希望服務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這是我的本職工作。
既然是轉型,企業就有可以被轉的傳統生產力要素和動能,并且不能依賴強勢資本投資拉動那種互聯網創業的玩法。我常常是這樣來比喻,這種轉型有些類似在一幢已經正常使用了許多年的傳統磚木混合結構的樓房,在原地和不需要住戶搬離場的情況下,改造成一幢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廈,這個施工難度往往比新建一幢這樣的大廈難上許多倍,所以更考驗施工者的匠心、耐心和創心,而對于廣大的傳統企業,企業家恰恰要擔負類似這樣的自身企業轉型升級工程的總工程師角色,除了需要與時俱進的發展意識和戰略格局,同樣要執行中周密的籌劃和有效的推行。數字化轉型本質上也還是一種企業組織轉型,所以今天我們談數字化工作,如果不從整個企業的戰略層面來統籌安排,不配套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資本模式和思維模式的轉換,單純的技術觀點無疑是本末倒置的,甚至轉型工程中技術地把企業組織這樓整塌了。
我們可以看到,主導企業生產關系的還將是組織層面人和人的關系,這么多年企業信息化的經驗和教訓都已經表明了,先進技術能轉換成企業的生產力離不開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文化。德國工程院《工業4.0成熟度指數》指出的,工業4.0一詞自2011年以來一直被廣泛用于描述制造業的未來。然而,僅從技術角度闡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發展,顯然是不足的,企業還需要組織和文化層面的改革。先進技術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數據,但對數據潛在利用能力,完全取決于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文化。正如精益生產不等同于簡單的防止浪費,工業4.0也不只是通過網絡連接機器和產品。工業4.0強調的是需要進行生產范式的轉變。令人惋惜的是,技術層面的這些變化往往無法反映組織的實際流程或滿足制造型企業的真正需求,因此,無論是獨立企業內部還是整個經濟層面上的轉型變革成功的實例,都還只是鳳毛麟角。
在昨天的文章里面,筆者已經討論到,數字化轉型更意味著傳統企業要持續地改變自身的運作模式,從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資本模式和思維模式等方面變得對新技術本身有更高的靈敏度,變得能更快地吸收和接受這些新技術,并且更加迅速地應用并把這些技術轉化成企業自身的生產力。2017年,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公布了將在2018年對大部分企業和組織機構必然產生顯著影響的首要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Gartner將戰略科技發展趨勢定義為具有巨大顛覆性潛力、脫離初期階段且影響范圍和用途正不斷擴大的戰略科技發展趨勢;這些趨勢在未來五年內迅速增長、高度波動、預計達到臨界點。因此對于每個企業,既然解決這些新的戰略科技引入和提前儲備相關知識和人才的問題,也要解決新技術逐步與企業現有生產力要素融合發展的問題,并且要創造條件讓其發生有效的化學反應來推動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轉換發展動能的問題,由于每個企業的發展軌跡都有其獨特性,所以如何因地制宜地應用新技術,毫無疑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前所述,先進技術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數據,但對數據潛在利用能力,完全取決于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文化,今天對于任何一個企業組織來說,都必須把自己放在一個高度互聯網化的合作體系和生態系統中來看待,基于大數據的社會化生產協作和協同創新已經逐步成為每一個企業都要共同面對的轉型要求,而基于大數據的社會化生產協作將廣泛存在于員工之間、員工和客戶以及與合作伙伴之間,這樣的社會化的生產關系,需要通過對數據的信任保證生產協作流程的高穩定性。而同時,為了能有效實現協同創新,需要每個參與者都愿意將所獲得的認識加以記錄并與他人分享,企業組織要通過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機制公平地體現人們所作的貢獻,培育鼓勵陌生人之間迅速建立合作信任和開放式交流的企業文化,需要鼓勵企業員工通過采集的數據進行系統性學習,隨時接受創新方法,并且參與塑造組織改變的過程,讓員工能夠深刻意識到不斷提升自我技能和能力的需要,雖然依舊會犯錯,但員工能夠認識到自我價值,即推動企業成功完成數字化轉型的潛力。
如果我們從數字化轉型的角度來看大數據應用,大數據首先還是一種新的組織思考方式,這和當前有沒有數據、有多大規模數據量、使用什么技術不存在嚴格的正相關關系,即使本企業并不懂Hadoop(泛指大數據技術),但是也可以通過有效運用互聯網上開放的數據資源獲利,反而,即使花大價錢購買了最新技術的軟硬件設備和采集或采購了大量的各種數據,可如果沒有數據思維,也就不善于運用大數據資產實現業務創新和組織變革,那么這些投資很可能也是徒勞無功的。
有效應用大數據和企業組織的各個環節相融合,讓組織運行的各環節逐步擁有強大的應用大數據推動業務優化(精益)和產品創新能力,這自然就涉及到更為廣泛的話題,比如:
大數據與商業模式;
大數據與企業轉型;
大數據與企業管理;
大數據與生產流程改進;
大數據與設計創新;
大數據與市場營銷;
大數據與客戶關系管理;
大數據與產品售后服務;
大數據與產品全壽期管理;
…等等。
“一切皆可數據化”,通過互聯網廣泛流轉的大數據成為空氣包裹了我們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每一個企業的搞數字化轉型,都有這個共同的時代背景,因此在與組織運行的各個環節實施大數據應用也成為了數字化轉型具體的落地舉措,從而形成了一種可以累進的企業大數據文化發展變革之路,數字化轉型歸根到底是要企業能發展成為幫助更多的
“陌生人”通過互聯網完成高效社會化生產協作的合作平臺,這正是這次工業革命要建立的新生產關系背后浩浩蕩蕩的時代洪流。
(本稿完成于2019年1月16日,如需要引用請聲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