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需要的是人的優點
——與佛山電臺90.1“商聚一笑”主持人對話《優勢型經理人》(2)
讓人看得懂愿意看才是一本好書
主持人:
師。吳老師,您好!
吳光琛:
主持人:
吳光琛:是的。
主持人:
吳光琛:
主持人:你這本書一共是有十八章節,你是怎樣去一層一層來說明這個問題的,用來表述你的觀點的?
吳光琛:《優勢型經理人》分上下兩卷,總共一十八個章節,實際上加尾聲是十九個部分。第一章是經理怎么越來越警察,這是提出問題。你可能會問,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用“警察”,警察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形象,負責糾正錯誤,是警察的職責,因此,警察去找缺點這絕對是正確的,不是警察不能這樣做。但我在研究中發現,絕大多數的企業管理者都喜歡去找員工的缺點,眼睛老是盯著員工的缺點,所以,我用“警察”來形容這種現象,讀者一看就懂。書中的“我”開始在警察式老板的企業里工作,但這個警察式老板也并非一個不好的老板,他是一個很敬業也很有工作能力的老板,只是他的管理方法不對,結果自己很好的能力得不到發揮,反而在員工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作為導師稱的“我”,他感覺到自己再這樣下去,自己也會變成警察式的經理人。所以,第二章“我”就決心去尋找一種適合現代企業要求的管理新發法。
《優勢型經理人》的布局與謀篇
主持人:
吳光琛:
主持人:
吳光琛:
主持人:
吳光琛:
“優勢導向管理法”與順德
主持人:
吳光琛:
主持人:
吳光琛:
“優勢導向管理法”與順德企業
主持人:在你接觸的那么多的順德的企業當中,你有沒有發現某些企業是你這個優勢導向管理法的一個很好的體現,或者是在以后的過程當中,你會不會找一些企業作為一種案例,作為一種標桿?
吳光琛:養寶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啊,我的書出來后,養寶搞了一個活動,叫做“優勢型經理人走進養寶”,并邀請了行業內不少企業的老板參加,在那個活動上,我也給他們做了一個“優勢導向管理法”的講座。在分享的時候,老板們說,其實自己也在自覺不自覺地做著,只是做了沒底氣,也不敢說是對和錯,今天聽了講座之后有了理論的根基。其實,我們順德很多老板也在做這個事,很多老板也很會用人,說句實話,順德能夠發展到今天,你說用人不好這也不對,肯定是有一大批的企業家,他們都在人之長,發揮員工的優勢。其實我寫這本個書也是,我是發現大家的經驗,大家的智慧,把它集中起來,把它歸納和總結提升為理論,并不完全是我個人的智慧,是整個順德的智慧。
主持人:那有沒有一些你熟悉的企業,你接觸過的企業,他是有這種優勢導向管理的影子或者方法在里面?
吳光琛:有啊,我舉個例子吧,就是德冠集團的羅總,他原來有一個做技術的員工,是一個非常有水平的人,公司里的核心技術也是他負責研發的。但他曾經離開德冠,羅總說:他是一個非常有優點,有優勢的人,有特長的人,所以他無論如何都對他很好,又把他弄回來,所以他現在發揮了很大作用。羅總有一個觀念,授權就需要用到優勢導向,你授給誰,怎樣個授法?什么樣特點你就授什么樣的權,所以羅總在這一方面他也是非常有研究的,也是非常有體會的,也做得很好,所以德冠能發展得那么快。其實,在順德能夠用人之長的企業不止是他,包括于美的,美的之所以能做得那么大,用人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用人不是說大膽用人,關鍵是要用好了人的長處,而且要主動去發現人的優點,去發揮人的優點。在這個問題,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不是自覺地去做的,而是無意識地在做,我們現在就要把這種無意識的做法轉變為有意識的做法。
“優勢導向管理法”與作者
主持人:由于時間方面的關系,我最后也想跟你談一個問題,就是關于你自己,也是一個成功轉型的一個典范。我們在昨天節目開始的時候已經講過了,你來廣東一開始在《珠江商報》,做過主編,后來你又辭職做企業,能談談你的轉型的過程嗎?
吳光琛:我是1998年來到順德的,之前我是在江西省教育廳及江西日報社工作,來順德后我的第一份職業就是在格蘭仕,在格蘭仕我是呆的時間不長,之后政府說要我接那個生態樂園的推廣策劃。我一過來順德就進入企業,到了2000年的時候,報社說就要我去報社,在報社呢,剛好我又是做財經記者,此后就一直沒有離開過經濟線。我是學中文的,我對文學創作非常有興趣,所以我原來是搞文學創作的,到現在,我還是作家協會的會員呢。我到順德以后,我有個感覺,覺得順德是一個經濟型的社會,在經濟型社會中,你要有所作為的話,就必須懂經濟。抱著那種態度,我對經濟就開始有點興趣,但是因為在報社,它畢竟只是作為一個記者去了解順德經濟、去研究順德經濟。再后來,我自己做公司,當時做那個生物制藥嘛。在公司經營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有一些東西是可以發展和改變的。我是一直在堅持這個經濟的觀察與研究,只是我不斷地在變化著角度,做策劃,再做記者,然后做企業,包括現在我還在做企業,就覺得在順德這個地方它可以現現這樣的轉型,在內地這樣的轉型可能比較難一點。
主持人:為什么我問你這個經歷呢,因為你這本《優勢型經理人》是以導師稱來寫的。有些事情真的必須要自己有一種經歷才能夠寫出來,科幻小說你可能憑空去想象可以想出來,但是這一種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書,或者理論,真的,沒有自己的一些真實的體會可能很難寫出來的,寫得讓人家覺得:哎呀,也好像是真的,事實上就是這樣。
吳光琛:你說的也是對的,這里邊其實也有我自己的很多影子在里邊。比如說我原來在單位上,那種傳統的管理方法對我們不好,也不重視,我看到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沒有得到重視,包括我自己,所以就有一種強烈的欲望,能不能有一種理論來改變這樣的現狀。當我們在管理別人的時候,我也常在想,為什么別人做不好?我認為,這不完全是員工個人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管理者的問題。你用了他的優點,他就是人才,如果你用了他的缺點,他就是庸才。每一個人都有優點,每一個人也都有缺點,只是他的優點可能暫時不適合我們,但他作為人才,這是不能否定的。所以,我們就應該管理好人家優點。比如說我們做人才市場,我全權委托阿強去做,他也很年輕啊,08年大學畢業,在人才市場做總經理做兩年啦,如果放到一個別的老板那里他可能就不敢,有一個順德老板問我,吳老師,你的膽子也太大了吧。我說怎么大?他有這個能力,他有這個優點,他愿意思考問題,而且愿意把思考到的結果變成現實,這是他最大的優點。我不管他經歷怎么樣,我也不管他的經驗如何,經歷和經驗我可以彌補他嘛,他沒有那個經歷,我有那個經歷,他沒有我就告訴他,所以我剛剛說不要光管結果,還要管過程,對吧?他現在不是做得很好嘛?現在人才市場做得不差啊,在順德也是做得最好的啊。
“優勢導向管理法”與中國傳統文化
主持人:其實你自己也像《優勢型經理人》里面的那個“我”一樣,在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去尋找著。
吳光琛:在我們的管理實踐中,直到現在,在我們國內還沒形成自己一種有效的管理理論,現在就有很大的一個空間,需要大家去探索。我覺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寶藏。剛剛我說到的那個稻盛和夫,他不就是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來做企業管理嗎?既然日本人都能用得那么好,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能用好?其實,“優勢導向管理法”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只要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我們就能找到很多方法出來,就能夠推動企業的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用心去思考,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關于《優勢型經理人》的點點滴滴
主持人:你在出版《喻世恒言》這本的時候啊,就已經跟我說,你下面有一本《優勢型經理人》的書準備要出來了,現在《優勢型經理人》也出來了,那你的再下一本書會寫什么呢?
吳光琛:時代光華也天天打電話問我下一本書寫好了沒有?下一本書我原來是準備寫那個《多元利的模式》的書,因為“多元利模式”是我在2000年我在報社的時候寫的一篇評論中提出來的。我們現在的企業,基本都采用是單一利潤的模式,單一利潤的模式對價格很敏感,對成本很敏感,結果是我們無論如何做都很辛苦。我就想寫這本書,但是現在呢,看來得改變一下方向,我想先把“優勢導向管理法”做透了再說。因此,我想要寫一本工具性的書,就是如何去發現優勢,發現優勢的工具書有哪一些,怎么去發現?我想要配套我《優勢型經理人》這本書,圍繞“優勢導向管理法”,以形成一個管理的體系。
主持人:那就是說進入一個實際操作的階段,因為這本書有理論了。我也曾經問到你,我們怎樣才能夠成為一個優勢型經理人,我們如何才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然后將這個優點變成一種優勢,那這個可能就需要一些工具。
吳光琛:所以在這個新書里我想有三個方面需要關注,第一個方面,作為一個企業或者說一個單位,如何發現員工的優勢?用什么方式去發現?第二個方面,作為個人,作為員工,自我怎樣認識自己的優勢?第三個就是作為員工,作為企業,怎么把小的優勢變成大的優勢,把小的優點變成優點。
主持人:如果說我們也作為一個員工,或者作為一個求職者,我們如何去尋找一個優勢型的企業。中國人有句話叫“良禽擇木而棲”,擇木而棲的時候不是說一定要擇一棵很大的樹,可能我們更要找的是一些很有發展前景的,在某一個領域發展很有優勢的企業。
吳光琛:我們中國有句話說“名師也出高徒”嘛,你想成功,你就要找到一個比較好的企業。我們不是現在經常說,你要走多遠,看你和誰同行嗎?
主持人:好的企業,我看就是那種能夠把你變成優勢型經理人的那種企業,我相信那就是好的企業。
吳光琛:是的,這些企業的老板,他能夠讓員工成長,在企業成長的時候,如果員工沒有成長,那企業的成長也不是真正的成長。所以,我在書的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讓每一個員工都成為一個優秀的員工,是每一個優勢型經理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主持人:好!這兩天非常感謝吳光深老師上來我們的節目,為我們詳細剖析了你寫的這本《優勢型經理人》的前前后后的一些故事,還有這本書里面的重要的理論和觀點。好,謝謝!
吳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