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成功的一條關鍵經驗是農村包圍城市。同樣,華為的海外戰略也借鑒了這條經驗。
世界如此之大,東方不亮西方亮。你歐美跨國公司吃歐美市場的肥肉,我可以先去啃亞非拉市場的骨頭。不能正面碰撞我先迂回側翼。1995年,華為啟動了拓展國際市場的艱苦漫長旅程,起點就是非洲和亞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
這一步華為也動了心思,認真研究了“國際形勢”:太窮的沒有支付能力,賺不到錢。太有錢的看上的是歐美大公司,不會選擇你的產品。只有目前手頭緊,但未來經濟發展有潛力的國家才是最合適的目標。
這一戰略思路很清晰,但真走起來也非易事。華為的可貴之處在于堅持,在于能夠承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折磨。從1995起,經歷了6年的漫長拼搏,一直到2001年華為在國際市場才真正有了成效。這一年,華為的產品已經進入非洲、亞洲等十幾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華為的品牌也開始在這些第三世界國家逐步叫響。
當時身處非洲的陳遠漢告訴記者,2000年10月,在非洲的博茨瓦納,華為的項目竣工后,驗收者不止一次地問,“這真的是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產品嗎?”他們懷疑這是其他發達國家的技術,而在中國加工生產的。直到聽了我們的詳細說明,他們才連連豎起了大拇指!
談到在非洲市場的拓展經歷,當時負責開拓非洲市場的鄧濤感受頗多:“剛到非洲,面對25個國家、4.5億人口、地盤差不多是中國兩倍的一個陌生市場,沒有人知道華為公司,甚至都不太了解中國,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非洲地區和印度、巴西、俄羅斯這些大國不同,國家分散,你不出差就死定了。1998年我基本上都是一個人頻繁跨國出差,那年在肯尼亞,居然兩個月沒講過漢語。幾年下來,飛機坐了不知道多少趟,從波音到蜻蜓飛機,光護照就用掉了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