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會報道肇始于醫患異性查體的醫療糾紛事件。此類涉及男醫師和女患者的醫療糾紛事件頻率如何,則是一個值得進行調查研究的課題。但是,這種研究的前提是確立“患者虐待”的概念。患者虐待是指任何導致患者遭受不合理痛苦或損傷的行動或行動失敗,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患者身體暴露和醫師對患者直接實施的性侵害。
前者,例如一名醫師安置年輕女孩子躺在診床上并裸露敏感部位,臨時想起需要到另一個房間拿取某間醫療器械,離開診室卻沒有關門,招致其他患者從門外圍觀。這就是前一段日子媒體報道的一則醫療糾紛,不僅屬于疏失性患者虐待,而且暴露出肇事醫院的醫療結構問題——為什么體檢用物沒有準備到隨手可及的程度?后者,例如近日“深圳高中女生看病遭5旬醫生脫衣亂摸......逃跑被抱住......”的鳳凰視頻。
不少醫師在微博上明確反對和譴責此類不當行為,彰顯醫界正氣。甚至,他們由此而反思中國的醫學教育。而且,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是一件不吃虧的事情。
美國醫院很早就實行性騷擾防范政策,同時保護患者和員工權益。有史以來,中國人的傳統心態保護了很多患者免遭醫師直接的性騷擾。但是,時代在改變。中國醫院是否也要實行類似的規章制度?衛計委、中國醫師協會、中華護理學會、醫學院校等,分別扮演什么角色?這些,我們管不了。下面,我提供一些美國醫師如何考慮和應對敏感的異性查體。
在體檢過程中,醫師運用一系列患者去性(de-sexualization of patients)策略控制自己的感受,規避患者提出的性侵訴訟風險。男女醫師檢查任何異性患者身體的通用去性策略包括:同患者交談但不開性別玩笑;先見著裝患者再查裸露患者;使用醫學詞匯而不用俗語。還有6項策略可供女性或男性醫師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現場陪伴;患者客化;同情患者;開一句性玩笑;嚇唬患者和專業外表。
醫師想方設法避免體檢行為涉及的性元素或性色彩。在我們的社會中,裸體是一種令人局促不安的脆弱符號。然而,怎樣的體檢動作沒有越界?英國有一位男性婦產科醫師遭到患者的性騷擾起訴。患者指控醫師在90秒鐘內造成她2次性高潮。結果,患者不僅敗訴,而且賠償醫師3萬英鎊。這是因為患者訴訟威脅到了醫師的執業生涯和婚姻家庭。面對一些難以證實或反駁的指控,醫師總是很脆弱。但是,醫師一定要記住患者更易于遭受侵害。因此,醫師一定要心存“保護患者”的理念,同時嚴加防范潛在的侵權指控。
隱抑和避免醫患關系過界是醫師的基本素養。體檢現場的第三者陪伴,不僅保護患者免遭虐待,而且保護醫師免遭性侵指控。去人化(De-personification)是很多美國醫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將人體喻為一架“機器”以避免體檢時醫患雙方的局促不安。這種比喻或客化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體檢,特別是接觸患者的敏感部位。將敏感部位去性化,將患者視為一種科學問題,這有助于醫師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
雖然這種患者客化技術有違背患者整體化的嫌疑,但是,我認為中國醫師還是可以采納或強化。畢竟,整體的醫患關系就處于敏感時代。不僅如此,當患者著裝的時候,醫師可以踐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問診和教育。另外,敏感部位的檢查性質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女性患者對于自己身體的感受,以及醫師使之感覺到的舒適度。
患者也會試圖不去想那么多,使自己脫離體檢情境。所以,不僅醫師采取去性策略,而且患者也會采取去性策略。另外,有的婦科患者明確表示更希望一名女性醫師查體。事實上,雖然醫師采取什么策略固然重要,但是,患者對于醫師的信任才是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