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夜,見一則微博如下:【美國醫療昂貴根源之一是醫生利益集團。為保證高收入,醫生利益集團設定極高門檻。利用昂貴學費、嚴格推薦信制、漫長學制和實習制,人為制造醫生短缺。醫學院獎學金極少且條件極苛刻。一名醫生從學生到就業,要花費幾十萬美元,有美國學者呼吁醫改核心是學習中國,打破醫生利益集團壟斷,培養更多醫生】。于是,有博友問我情況是否如此。特答復如下:
美國醫生,通常要在學校讀8念書,可以貸款。不同的學校,學費也不一樣。而且,有的學生可能需要多學一兩年。因此,考慮到各種可能的因素,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畢業生,總共的花費約$150,000-$300,000。然后,開始臨床實習,大概需要8-10年。實習期間,他們叫做住院醫師,身份依然是學生。此間,他們掙錢,工資逐年增長。第一年,大概可以掙到2000美元左右。此間,他們可以選擇結婚生子。
美國醫生的確是一個利益集團,但是,老百姓、政治家、保險公司、醫院、護士、藥械供應商及其他專業群體......,也都是利益集團。醫生說話,別人也不是啞巴。那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有機會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團說話,尤其是政策游說。假若十年前的中國醫生也能夠這樣,他們也不至于淪落到如此尷尬和困擾的境地。
對于“利用昂貴學費、嚴格推薦信制、漫長學制和實習制,人為制造醫生短缺”這句話,我不敢茍同。我不認為這是美國醫生集團“蓄謀已久”的策略。美國醫學教育和臨床訓練的基本目標,就是能夠勝任獨立執業。這就是美國醫生的行業門檻。您說高嗎?
美國醫生和律師,是其社會公認的知識富有和經濟富足的兩大專業群體。我分不清楚,是醫生“為保證高收入”,還是美國民眾“為保證安全和品質”而允許“醫生利益集團設定極高門檻”。
當醫生,本來就是一個高智慧、高難度、高風險、高壓力的特殊職業,因此,一個人是不是適合學醫,在讀高中升讀大學的時候,他們就在老師的幫助下斟酌和反省自己的學醫選擇,而且,入學條件比較高。
順便,我還要提醒:我們看到或聽到的美國醫生年收入,還沒有減去他們用來購買醫責險的保費。那也是一大筆錢。
我不知道微博所言之“美國學者”姓甚名誰,也不知道他/她呼吁美國學習中國的什么“醫改核心”或美國的“醫改核心”需要到中國取什么經。沒有參考文獻。不過,我相信,他們總不會來北京學習什么“醫生廉政賬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