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CT模型(二)
——摘自《管理模型與人生思索》(田軍著)第七章內容
五、理論內容
1.Target(目標)
企業產品目標、企業經營目標、某項工作目的、工作對象等。
2.Team(團隊)
企業投資方、企業領袖、員工隊伍、資源團隊(客戶、公關)、其他人員等。
3.System (制度)
企業運行機制、工作標準和流程、管理制度、激勵機制、防護機制等。
4. Culture(文化)
企業核心理念、工作氛圍、工作環境、企業品牌、核心競爭力等。
5.Thought(思維)
企業思維方式、企業決策方法、企業領導想法、企業員工想法等。
六、理論操作
TTSCT管理模型在實際操作中有兩種方式,即診斷式操作和規劃式操作。
診斷式操作又稱事后操作,指對已經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診斷,找出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規劃式操作又稱事前操作,指對計劃發生的事情進行規劃部署,布置要點,提出計劃方案。
(一)診斷式操作
診斷式操作有四個步驟:第一,列舉問題現象(或稱病狀);第二,進行TTSCT五要素分析;第三,找出原因(病因);第四,制定措施?,F以某企業為例,進行分析說明。
1.列舉病狀
該企業目前存在工作拖拉推諉、執行不到位、工作差錯多、熱衷于關系、工作互相拆臺等問題。
注意:在列舉癥狀時要列出全部問題,不能有遺漏。
2.要素分析
結合列舉癥狀,按照TTSCT五要素逐項進行分析。
(1)目標要素:企業目標是否合理,對員工是否具有吸引力,與員工利益是否掛鉤等。
(2)團隊要素:企業領導態度、能力、表現,員工素養、性格、技能、執行瓶頸等。
(3)制度要素:工作流程是否合理,獎懲機制如何,是否有危機管理機制和繼任計劃等。
(4)文化因素:企業真正倡導什么,對團隊協作、執行力、用人標準是如何規定的等等。
(5)思維要素:企業領導的真實想法和難處,員工的真實想法和期盼,思維方式、決策方式是否合理等。
說明:在進行分析調查時,可采用談話式、問卷式、抽樣式、跟蹤式等多種方法進行,根本目的是為了尋找“病源”。
3.找出病因
通過上述調查了解,分析造成病狀的原因(按照TTSCT順序)。
(1)企業經營目標和員工愿景沒有直接利益共贏,宏觀口號多。
(2)企業老總是做技術出身,對管理不太懂行,同時心腸較軟;員工招聘多注重學歷和名企經驗,有光環效應。
(3)企業有很清晰的管理制度,但幾個關鍵部門負責人仰仗資歷,對制度肆意踐踏,自己形成“山寨主”,即“他(部門負責人)說的話”就是制度。
(4)企業文化中理論倡導的“團隊、拼博、一流”和現實中的“自我、無力、關系”形成很大反差;
( 5 )企業老總第一愿望是找個能力強的人頂替自己(CEO),但一直沒有合適人選;多數員工第一想法是撤換幾個關鍵部門負責人,認為影響很不好;關鍵部門負責人第一期望是企業多些盈利,認為企業錢多了,事情都好辦了。同時,大家一致認為決策方式有重大缺陷,即任何事情都要企業老總做決定。由于決策程序和個人能力缺陷,使企業決策陷入被動瓶頸。
4.制定措施
根據以上分析,針對X企業制定下列改進措施(按照TTSCT順序)。
(1)重新修訂企業經營目標,使目標具體化,使其和每個員工愿景、利益直接掛鉤。
(2)公開招聘企業總經理,原總經理(董事局長)擔任公司高級顧問。招聘方式有兩種:一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二是公司內部競聘。原關鍵部門負責人、公司全體員工皆可參加競聘。同時對員工進行職業素養、職業規劃、執行力等方面的專業培訓。
(3)頒布三項制度舉措:一是調整公司股權結構,公司關鍵部門負責人和核心員工在公司享有股份;二是實行全員激勵制度,調整工資結構和比例;三是實行部門經理輪流值班制,部門經理每月輪流值班,處理公司日常事務。
(4)公司股東和總經理(包括新任總經理或值班部門經理)必須帶頭倡導并遵循公司核心理念(團隊、拼博、一流),并作為工作考核的重要標準。
(5)調整觀念,轉變思維,在共同利益格局下,全體員工真正在為自己打工。同時,寬容理解他人,實現共贏。
調整決策機制,重大內容由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吸收員工代表參加)決定。日常事項由值班總經理全權處理。(未完待續)
(版權所有,違者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