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看祖父養花,春蘭秋菊,煞是熱鬧地開滿園。只是覺著好看,并不知這其中的所付出的辛勞以及花開滿園的訣竅。直到自己也開始種些花花草草。
因為自己的主業是人才培養——無論形式是咨詢或培訓,十幾年來逐漸發現,育人與養花不無聯系。我們總愛說一句話:十年種樹,百年育人。說明兩者都有著諸多共同點。
首先,育人要因人而異,種花也是一樣。誰都知道仙人掌和水仙花不能一種方式養,并且對于溫度、濕度等幾乎都是兩個極端。人才也是一樣,有的人如仙人掌,意志堅強、吃苦耐勞,有的如水仙,嬌娜可愛、超凡脫俗。他(她)們的生長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個性特點也不同,需要的“養料”自然也是不同。所以,對待他們,既不能千篇一律“挫折教育”,也不能只有“呵護關懷”。這就對管理者自身提出了要求——因為我們必須要知道他到底是仙人掌還是水仙。人不會把自己的個性特點寫在自己臉上,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揣測琢磨,加上不同角度的側面了解,更重要的是對于培養方式的不斷的嘗試和摸索。我相信任何一個種花的高手,并不是生就知道如何培養這些花花草草,畢竟不同于人——無法溝通,除了傳授更重要的是摸索。小平同志說過,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對于育人和養花同樣奏效。不觀察、不摸索、不嘗試,就永遠無法獲得更有價值的經驗和信息,也就沒辦法達到我們期待的進步。嘗試著了解不同人的個性特點、職業背景甚至家庭狀況,你才知道他為什么是仙人掌而不是水仙花,也就知道他更適合于怎樣的環境與培養方式。
其次,人才的職業生涯也是有時間期限的,如同植物有時候也是到了一種讓人感慨遺憾的境地無法施救。再有才的人,到了某個生理年齡都會顯出這個年齡人的普遍特征來,也就是說“培養”必須有時效性。再好的培養方式,如果錯過了時機,也往往感嘆時事造人。所以,作為管理者或者育人的專家們,識別人才培養的最好時機,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培養是有時間期限的,如果延誤了,常常就像花草延誤了季節,縱然依舊活著,也無法枝繁葉茂;其二,不同的時間實施不同的培養內容,就如同種花,平時澆水、松土、除草,到了花期和結果的時間,就要施以不同的化學肥料。掌握了這個道理,管理者應該就很容易明白,為什么即使是針對性的培養,對于某些人有效果,而對于另一部分人的效果就為什么不明顯了;同時,對于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培養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反饋,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不同的時期,他本人的個性成熟度等等也都是不同的。
簡單寫了上面兩點。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