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阿米巴經營,就必須提到這種經營方式的理念基礎和文化背景。
中國的打工心態:東家不打打西家。
日本的終身雇傭制:企業就是你終身的家!
放眼中國,市場環境變化快速,國內的企業講究出成績短、平、快,對于有長久影響的軟實力往往不太用心經營。這不僅僅是企業的錯,而是一個社會的效果。這也真為難這些企業了,企業招聘過來的人能做個兩三年就很不容易了,更有的過來就是偷師學藝,接下來自己做老板,做完全一樣的產品,搶老東家的客戶。此類事情在中國屢見不鮮。所以有人嘆息,中國沒有職業經理人的土壤不無道理。
而日本的經濟即使是騰飛的時代,也不會人心浮動,員工大多以企業為自己的家,無論社會怎么變,市場怎么變,自己都是和企業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蚱蜢,生死共存。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這種寄人籬下自己才放心傳統,古代大名手下的武士,以效忠主人為榮,而且是世代相傳侍奉相同的家族。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要想換個大名來侍候那可是遭天下人瞧不起的。除非你的公司倒閉,否則跳槽那是遭人白眼的。這就是日本的終身雇傭制。
終身雇傭制本身的優缺點也是管理行業最喜歡討論的。成也蕭何敗蕭何,終身雇傭制給企業轉型帶來很大的困難。本人(刁東平)在日本工作的時候深有體會,一個40多歲的白色家電的技術員,即使人員過剩也不能讓他下崗,只能重新培訓,再調到新興的手機事業部工作。這種體制下,公司的業務無法快速地做重大的調整。你可以想象一下,諾基亞當年要從生產木漿和紙板轉為生產無線電設備的話,這些技術員怎么去給他們重新培訓上崗?
不過,終身雇傭制催生了日本二戰后制造業的奇跡。不了解日本企業文化的人評論說終身雇傭制容易養懶人,這顯然是不對的。日本一輩子都在一個企業工作,工作質量和成果的好壞不一定會帶來直接的績效考核和獎金的差距,但并不意味著沒有論功行賞。日本是一個具有很強“用實力說話”意識的民族。唐朝時期引入了大量的中華文化精髓,唯獨沒有引入科舉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武士的生死比劍,或者是大名家族之間血腥殺戮。濫竽充數、咬文嚼字、學無所用,這些人很快就會被淘汰出局。沒有工作業績的員工,會被上級毫不客氣地口頭教訓。一再被教訓的員工就會遲遲得不到晉升。而沒有晉升就企業中就沒有地位。同樣進入工廠的年輕人,業績出色的員工和業績平平的員工在兩三年內看不出差距,但二三十年后,差距就會巨大。業績好的可以做到董事的位置,平庸無為者不僅職位上原地踏步,而且在尊嚴、經濟收入的、退休金上差距巨大。所以,在終身雇傭制度下面,沒有人敢吊兒郎當,不把工作當一回事,否則你的代價是一輩子的。終身雇傭制最大的壞處是在于轉型變革的遲緩,而不是出現企業懶人,這個和過去的中國的國有企業大鍋飯有著本質的差別。
終身雇傭制下的工人不用擔心會生產星期五汽車(指歐美汽車工程星期五生產的汽車往往質量問題多),因為出了問題會影響他的一輩子;企業愿意花錢和時間來培訓員工,因為不用擔心他學了就跑掉;企業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大家上下齊心一起度過難關,因為企業一旦垮了員工很難找到工作;責任、誠信、忠誠、保密等等,這些其他國家企業需要關注的問題,在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下你都不需要擔心。這就是這種制度下帶來產品品質和成本的驚人效果!